当前位置:首页>> 协会新闻 -> 正文

丝路舞韵——跳出新水准​

2025-05-29 10:01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

  仔细观察,会发现更多新的变化;深入思考,会带给未来新的思路。正在新疆奎屯举办的2025年全国老年人健身秧歌交流活动,也许会在健身秧歌项目的创新、融合、科学等诸多方面带来新意。

  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浓郁的民族舞蹈风情,必然会带动人们的目光转向民族舞蹈与健身秧歌的关联话题。事实上,本次赛会部分参赛队伍大胆尝试将民族舞蹈元素融入健身秧歌,实现创新性融合。四川凉山州老体协代表队的自编套路《金色的凉山》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将彝族舞蹈的一些特色动作融入健身秧歌,以舞蹈语言讲述民族故事;在服装上,从头部的瓦盖到手上的索玛花,从衣服上的羊角花图案到衣角边的吉祥物装饰,每一处细节都展示着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正如教练贺涛所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比赛,将彝族文化传递给更多人。”

  谈及民族舞蹈与健身秧歌的融合,国家级裁判雷萍提醒道:“两者并非动作上的简单堆砌,其背后需要编创者深入挖掘不同舞蹈文化的内在特质,在精准把握两者有相似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由于文化属性、动作特性与运动负荷的差异,并非所有民族舞蹈都具备与健身秧歌融合的适配性,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行筛选。”

  在全民健身的时代浪潮中,老年人健身活动的安全性与科学性备受关注。2018年版《健身秧歌竞赛规则》明确规定“不得出现过分舞台化、托举,翻腾,技巧和危险性的编排”,这一要求不仅是对中老年人健康的贴心保护,更为健身秧歌这一传统体育项目划定了安全发展的边界。在新疆奎屯举行的这次交流活动中,这条规则再次被强调,成为所有参与者必须坚守的“安全红线”。​

  随着健身秧歌的更新迭代,项目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第八套健身秧歌规定套路创编者张云海直言:“”现在的健身秧歌是有难度的,对于新手来说入门很难,不太利于普及推广。”相较于广场舞,健身秧歌对动作的规范性和专业性要求更高,不仅需要在一首曲目中精准展现6种基本步法,还要充分体现“走、摆、扭”三个核心动作特征,其中“扭”更是健身秧歌的灵魂所在。这种高要求带来的门槛,使得创编者必须深入研究老年人的心肺功能特点,在动作节奏和频率上进行科学设计。如何在保证健身效果的同时,避免老年人过度疲劳?怎样简化动作,又能保留健身秧歌的观赏性?这些问题成为横亘在健身秧歌发展道路上的关键课题。

  雷萍从专业视角为健身秧歌的编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指出,编排时需统筹兼顾节奏、方向、幅度等要素,确保动作既美观又易于记忆。在自选套路的编排中,雷萍期待看到更多队伍突破常规,通过深刻的曲目立意、特色的民族服装、动作的情感传递以及场景化情景设计,展现健身秧歌的独特魅力。同时她建议,调整动作层次,让难度呈阶梯式分布;引入多样化器械,如手绢等,辅助简化动作难度等。这些建议不仅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特点,更为健身秧歌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奎屯举办的赛事,不仅是健身秧歌爱好者展示技艺的舞台,更是传统体育项目创新与文化融合的催化剂。健身秧歌通过与民族舞蹈的交融,在发展的科学性上的观察与思考,探讨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将为项目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思想和智慧。

  (文/沈士婕 图/徐宏岩、刘燚)

(责任编辑:徐敏)

联系协会

  • 010-87182417
  • 010-67133577
  • 北京东城区体育馆路9号
    邮编100763
  • zhongguoltx@163.com
  • xum@sports.cn(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