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球操培训创新:从“经验主导”到“专业引领”
2025-04-25 08:03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
4月23日,2025年全国老年人健身球操教练员健身骨干指导活动在“世界长寿之乡”江苏如皋市拉开帷幕,吸引全国33个地区的258名教练员及骨干参与,培训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挖掘,注重科学性与文化性融合,通过视觉化课程设计,将“共识建构”“团队精神培育”等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助力教练员实现“言传身教”的效能升级。
本次活动新增了教练员素质素养理论讲解,邀请中国社会指导员协会理事今润觉老师授课指导。今老师从教学与培训的实践出发,深刻阐释了健身球操教练员培养体系改革的时代意义与创新路径。针对首次将综合素质理论融入培训课程的举措,今老师指出,这一改革不仅突破了传统以技术为核心的单一培养模式,更通过职业素养、服务意识等内容的系统化植入,深化了教练员对职业角色的理解,使其在技术指导之外能够承担起“身心健康引领者”的社会责任。他强调,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教练员需以理论为根基,通过心理关怀与文化浸润,赋能老年群体在健身活动中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双重价值共创。
在教学方法优化层面,今老师基于老年学员的生理特征与认知逻辑,重构了课程内容框架,将PPT设计聚焦于“共识建构”这一核心目标,通过教练形象塑造、团队精神培育等维度,将抽象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具象的行为范式,以视觉化叙事强化“言传身教”的实践效能。这种从理念革新到工具创新的双重探索,既彰显了今老师“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教育哲学,也为老年体育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参考。
健身球操资深培训师徐元玉以江苏民歌《拔根的芦柴花》为蓝本,将中医穴位拍打理论与现代健身需求结合,创编出兼具养生功效与文化内涵的新套路。“动作设计需以群体需求为核心”,徐元玉表示,“中老年人侧重肩颈舒缓,年轻群体可融入街舞元素,但健身功效始终是根本。”徐元玉老师强调,在本次自创舞蹈的创编与推广中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将江苏传统民歌的文化意蕴与现代健身需求深度融合,同时兼顾动作的观赏性与实效性。选择《拔根的芦柴花》作为创编载体,不仅是对本土文化符号的传承,更旨在通过全国性培训平台彰显江苏在群众体育领域的创新实践,尤其是健身球操这一“健身球之乡”特色项目的积淀。徐老师通过提炼健身球操的“摔打、揉压”等基础动作,巧妙融入中医穴位拍打理论,使其兼具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养生功效,这一创新既回应了现代人对健康管理的深层诉求,又赋予传统健身形式以科学内涵,增强了参与者的文化认同感与健身获得感。在平衡观赏性与健身效果时,她强调“以群体需求定设计”的理念——针对中老年人侧重肩颈、腰部的舒缓敲打,结合女性群体的乳腺保健需求编排动作;面对年轻群体则尝试融入街舞元素以提升吸引力,但始终以器械的“健身功效”为核心,避免形式化倾向。这种“文化为魂、科学为基、需求为本”的创编逻辑,既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也为健身球操的普及提供了兼具实用价值与审美张力的范本。
安徽淮北一级教练员李晴的蜕变是基层教学能力提升的缩影。拥有十余年经验的她坦言:“过去编排动作靠经验,如今依托国家规定套路和科学理论,教学更规范、更系统。”此次培训通过健身球操套路的系统教学,不仅解决了动作合理性与规范化的难题,更将科学的理论框架融入教学实践,使她的指导水平从“经验主导”转向“专业引领”。培训中引入的素质理论课程,深化了她对健身球操健康价值的理解——通过穴位击打促进身心协调,这一科学视角强化了项目推广的底层逻辑。此外,跨区域交流让她感受到如皋的开放氛围,多元化的学习场景激发了她将“规范化教学体系”与“地方文化元素”结合的创新意识。面对未来,李晴可以不用再依赖个人摸索,而是能够依托国家级平台的资源支持,以更系统的方案推动三区一线的普及工作。这场培训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从个体实践者到行业引领者的身份重构,印证了“专业赋能”对破解基层教学困境、激活项目生命力的深远意义。
(文/吴童 图/李谦)
(责任编辑:潘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