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探讨 -> 正文

探索中前行:上海市老年人体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25-07-21 10:18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

  编者按: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副主席、上海市老年人体育协会会长戴健,作为长期深耕群众体育与全民健身研究的学者,近日就如何让上海市老年人体育事业走得更稳、更有活力,找到既贴合实际又能让老人们真正受益的发展路径进行了系统性思考。以下是他结合长期实践观察与专业研究,针对这一议题提出的具体观点和建议。

背景

  上海作为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全市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577.6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7.6%(截至2024年末)。这一比例远超全国平均水平,高龄化、少子化等叠加趋势更让应对任务艰巨。上海市老年人体育不仅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支点,更是“人民城市”理念在银发群体中的生动实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的老年人体育工作不断探索前行,以先行者的姿态,探索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老年人体育发展路径。

  一、创新实践:构建老年人体育服务的“上海样板”

  上海老年人体育的发展,始终走在创新的前沿。这种创新首先体现在服务场景的突破上。首创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整合了体育、养老、卫生健康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从体质测试到慢性病干预的“一站式”服务。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建成120家这样的健康之家,提前完成16区全覆盖的目标,服务辐射周边1公里内的老年人。

  其次,在赛事品牌建设方面,上海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格局。连续七年举办的“大手牵小手”趣味乒乓球赛,通过“老幼同场”的创新形式,不仅吸引超5000人次参与,更在挥拍之间促进了代际和谐。上海市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则展现了规模效应,24项竞赛项目和10项展示项目,让万名老人在运动中焕发活力。在上海市老年人体育工作推进中,“体旅融合”成为激活老年生活活力的重要抓手——由市老年人体育协会主办的“万名老人看魔都”老年人体旅活动崇明站成功举办,便是其中一大亮点。该活动立足崇明生态岛特色,以体旅融合为核心,为老年群体量身打造了自然观光、文化体验与健康运动深度融合的特色旅程,既让老年人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城市发展与生态之美,更以“边游边动”的创新形式,为上海“积极老龄化”事业注入了鲜活动能。值得关注的是,青浦区通过运动会推广柔力球、陆地冰壶等新兴项目,黄浦区的门球邀请赛实现长三角联动,这些探索让老年体育突破了年龄与地域的边界。

  再次,科学健身指导体系的构建,彰显了上海老年人体育服务的专业底色。通过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运动健康师培养等举措,全市已形成4.9万名活跃指导员的服务网络。杨浦区的智能心率监测系统、青浦区的“你点我送”体育配送服务,让科学健身的理念深入社区。

  二、现实挑战:繁荣背后的结构性矛盾

  在亮眼成绩的背后,上海老年人体育发展仍面临着深层次的挑战。

  首先,组织活力的区域差异尤为突出。杨浦区四平路街道的老年桥牌队能在全国赛事中获奖,而部分区域的老年人体育组织一年仅能举办两三次活动。这种差距的根源,在于专业人才与资金投入的不均衡分布。而相关组织内部管理的松散状态,更制约了服务效能的提升。

  其次,体育设施的“空间失衡”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闵行区拥有23家长者运动健康之家,而松江区仅有3家;宝山区美兰湖区域的老人需步行15分钟以上才能到达最近的健康场所,而静安区南京东路街道每3平方公里就有1家。门球场、健身步道等设施在商品房社区与老旧小区之间的分布落差,进一步加剧了服务的不公平性。

  再次,老年人体育活动供给与需求的错配,成为制约参与度的关键因素。中心城区的太极拳、广场舞等常规项目同质化严重,未能融入海派文化特色;郊区则未能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开发特色活动。针对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适老项目匮乏,线上活动因操作复杂而参与率低,这些问题使得部分老年群体仍游离在体育服务之外。

  最后,赛事体系与指导服务的专业性不足,影响了老年体育的品质提升。基层赛事多为自发组织,缺乏专业运营;年龄分层模糊、项目设计不合理等问题普遍存在。社会体育指导员虽数量庞大,但运动康复师等专业人才的短缺,导致指导内容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这些结构性矛盾,考验着上海老年人体育向更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能力。

  三、未来展望:迈向“银龄友好、活力共生”的体育生态

  面向未来,上海老年人体育的发展需要应立足特大型城市特点,从融合发展、基层普惠、消费激活三个维度,构建更具包容性、创新性的生态体系。

  一、坚持融合发展

  上海需进一步打破部门壁垒,推动老年人体育与相关领域深度融合。在政策协同层面,可依托“健康上海”城市建设框架,建立由体育、卫健、民政、文旅等部门参与的跨部门协调机制。例如,可以考虑将老年人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更新总体规划,在旧改项目中预留一定比例的空间用于适老化体育场地建设。增设防滑垫、扶手等安全装置,建立“设施维护定期巡检”制度。借鉴“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成功经验,整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驿站资源。

  在资源整合方面,可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通过PPP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老年人体育设施建设与运营。例如,在崇明、奉贤等郊区将农耕体验与健身活动结合,开发插秧接力、果蔬采摘等特色项目;在中心城区挖掘海派文化资源,创编融入石库门、弄堂元素的传统体育项目,结合豫园、外滩等地标举办“银发体育文化节”,实现体育与文旅的有机融合。

  二、聚焦基层普惠

  针对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上海应强化老年人体育基层服务网络建设。在组织体系上,完善市、区、街镇、村居四级老年人体育协会网络,重点扶持郊区基层组织发展,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激励郊区老年人体育社团建设。

  组织专业团队为社区自发赛事提供全程指导。可以考虑修订上海市老年人体育赛事活动组织标准,明确参赛年龄层级,增设高龄专属组别。开发低强度特色赛事项目,联合周边地区举办老年人体育联赛,增设亲子互动等特色赛制,扩大赛事参与面。搭建老年人体育赛事云端平台,整合报名、赛程查询、直播等功能。

  科学健身指导体系建设可依托高校专业资源,构建“专业人才+志愿队伍”双支撑模式。培育“社区运动健康师”队伍,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运动指导;建立“银发导师库”,吸纳退休体育教师、教练员担任志愿指导员。

  三、激活银发消费

  立足银发经济发展趋势,上海应构建适老化体育消费生态。在产品供给端,支持企业研发智能穿戴设备、轻量化健身器材等适老化产品,制定老年体育用品地方标准;在服务创新上,鼓励发展“运动康复套餐”“体育旅游专线”等业态,如开发“外滩健步走+历史建筑研学”“古镇门球邀请赛+民宿体验”等特色产品,联动长三角地区打造跨区域老年人体育旅游圈。

  推动智慧体育服务下沉,开发“长辈模式”健身APP,简化操作流程,提供语音导航、视频教学等功能;在社区开设“智能设备培训班”,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完善市场监管机制,规范老年人体育培训、健身卡预售等市场行为,建立“消费维权绿色通道”,定期发布典型案例警示,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通过消费场景创新与权益保障,让银发体育消费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增长点。

结语

  当社区里的适老化健身设施如毛细血管般遍布城市肌理,让每一位老人下楼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空间;当运动自然而然地融入老年人的社交日常,成为他们维系情感、乐享生活的重要方式——我们便能深刻体会到,上海老年人体育发展的终极目标,才能让老年群体切实感受到上海城市的温度与关怀。从政策的顶层设计到基层的落地生根,从专业人才的培养到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上海老年人体育的每一步探索,都在书写着“老有优健”的时代答卷。而这份答卷的最终评判者,正是那些在运动中收获健康、在互动中感受温暖的银发长者。未来,我们应立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与“发展银发经济”的时代要求,继续丰富创新老年人体育发展的“上海方案”,为全国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文/戴健)

(责任编辑:潘拓)

联系协会

  • 010-87182417
  • 010-67133577
  • 北京东城区体育馆路9号
    邮编100763
  • zhongguoltx@163.com
  • xum@sports.cn(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