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养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促进健康老龄化
2024-02-04 09:35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老龄工作的重要意义,就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等进行详细论述,要求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增速高,且将长期处于老龄化阶段,必须运用全局思维来统筹养老服务的供给续航能力和成本的问题,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能够大大减轻国家总体的养老负担。体养融合为健康老龄化提供了新路径与新模式,将进一步拓展老龄事业的外延和内涵。体育运动有利于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生成老年社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庭和个人经济负担,支持健康老年人继续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老有所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深,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口总规模将持续增长,预测到2035年将达到1.9亿人。体育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保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一种便捷有效的途径,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文件已把老年人列为重点群体,制定了相关体育干预计划。推动体养高水平融合对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社会养老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推动构建体养高水平融合治理体系
为破解现实体养融合服务供给中的障碍因素,应从政府、行业服务供给机构及老年个体角度提出针对性的对策,落实“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老年体育发展,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体育锻炼服务,积极适应健康老龄化的需要。
一是推行整体统筹治理模式。建立政府多部门协同治理体系,促进体育与养老服务职能耦合,共享老年体育的设施、项目、人才、信息、资金、平台等,强化老年健康服务管理与体育健身服务内容衔接与规制融合,把老年人体育锻炼纳入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建立老年体育统计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推动老年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
二是构建多元联动治理体系。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构建政府为主导、市场和社会协同参与、街道社区为依托、行业组织为主力的行业治理格局。推进“放管服”改革,健全老年体育发展的资源分配和权益保障制度,破除不利于行业融合的障碍,加大政府扶持资助力度,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运营、体育赛事活动举办、科学健身指导等活动,降低体养融合成本。
三是打造体养融合社区环境。破除传统封闭式体育锻炼价值单元,引导开展老龄健康体育社区建设,强化社区体育设施物质结构、体育网络结构和人文氛围,广泛宣传老年“治未病”和“运动是良医”的健康观念,扩大老年人体育锻炼活动空间,增强老年人与其他年龄段群体对社区体育的户外空间和社会参与、尊重与社会包容、信息交流、社区支持和健康的接受度,推动老年人不断强化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促进老年与环境共融。
引导体养服务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
一是培育“1+1>2”行业新服务业态。体养高水平融合是市场部门构建社会大健康产业生态系统的基石。通过构建体养融合机制,“植入式”推行“老年健身+康复护理+体育智能产品+老年体育文娱+价值消费+区域集聚”集群式融合模式,强化“老年体育服务+延伸功能+附加价值”全价值链“1+1>2”的跨界融合效应。探索“体养+综合体”商业模式,充分利用行业资源,扩展品牌内涵,构建交叉渗透、跨界融合的服务供给系统,支持互动参与,提升用户体验,助推体养新业态提档升级。
二是重构体养融合新价值链体系。完善社区老年体养资源配置体系,提高体养融合全要素生产率,创新“互联网+老年体育”智能服务模式,融入物联网、数据健身等技术,把体育健身服务送到老年人身边,促进消费升级。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老年体育产业柔性引才机制,建立合作示范性企业和社区人才培训基地,培养老年体育指导员、健康管理师、职业经理人等既懂老年体育、健康护理知识与技能,又懂行业运营管理的专业型人才。
三是发展壮大老年体育服务市场。制定出台新型老年体育健身服务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办法,支持老年体育智能化产品及服务技术创新,设立老年体育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布局老年体育教练机器人产业。开发和推行老年体育责任保险,健全老年体育健身监测与评估制度,建立多部门互认老年健康动态评估体系。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建立可追溯老年体育风险管理机制,为广大老年人打造健康体育产业。
(田新朝 古志彬 本文为广东省体育局科技创新和体育文化发展科研项目(GDSS2022N050)成果)
(责任编辑: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