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地方动态 -> 正文

当惠丰中老年红学班邂逅AI:智慧助老书写文化传承新篇

2025-05-15 08:33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

  “惠丰深处墨流香,红学新班焕彩光……”5月9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前洲街道钟书房内,此起彼伏的诵读声与手机按键声交织。15位惠丰红学班骨干读友在惠山区“惠科堂——数字课堂”中,开启了一场传统文化与人工智能的奇妙碰撞。

  “先找到应用商店,搜索‘豆包’小程序……”江苏省红学会会员、惠山区好人科技宣讲团成员、智能手机培训老师余剑英手持手机,再在介绍完热门AI工具deepseek和豆包后,手把手指导学员完成下载。“给AI下指令越具体越好,就像拆解《红楼梦》章回一样细致。”她以《红楼梦》第12回为例,边讲解边示范,“从内容范围到语言风格到字数,每个要求都要精准。”“如果AI出品的不符合你的要求,可以不断修改指令,细化要求,比如叫它结合文本举个例子,再如用三句话说完。”前洲老年大学德育处主任张浩君、青城快乐志愿团会长丁晓霞则穿梭在学员间,协助解决操作难题。

  实践环节中,“为社区红学班创作一首宣传诗”成为首个“试练场”。中学语文老师出身的余老师不忘激发大家的成就感。没多久,读友顾剑霞就兴奋地说,我的一首诗好了,还大声读出来:

  《咏惠丰红学雅聚》:惠丰深处墨流香,红学新班焕彩光。宝黛情牵千古韵,诗书味沁四时芳。群贤论道探幽境,少长研经沐雅章。共寻绮梦经年味,文脉绵延承妙笔。

  裴静丽说,我的也好了,速度这么快,效率高的!咦,咱们的诗怎么差不多啊。余老师笑着说,你们下的命令一样,小程序也一样,出的产品当然也一样啊。你想有个性,就要细化指令。她写七言八句的,你就下指令写七言四句,或者写自由诗,还可以输入语言风格,比如用通俗的语言写出惠丰红学班学员认真读《红楼梦》……经点拨,学员们不断调整指令,继续尝试,并不断比对。“看,现在咱们的不一样了!”只听得手机有吧嗒吧嗒的声响,原来动作快的学员,已经将写好的诗发到“惠丰红学班群”了。

  严惠珠兴奋地将新作《题惠丰红学班》发送至群:“黛影钗光凝笔底,荣枯兴废话堂前……”这位需他人帮忙才能存储红学活动照片的学员,现在能顺利运用AI辅助创作,乐得合不拢嘴。

  继而读友余菊珍、顾秀君等纷纷把作品发到群里,现场充满了喜悦。

  当晚,余老师在红学班群里抛出深度课题:“《红楼梦》第12回多元探究:贾瑞之死谁之过。”为降低难度,建议从贾瑞、凤姐、贾蓉贾蔷、贾代儒等单一视角切入。先自主思考列出提纲写出初稿,再参考AI分析,复制自己认为好的内容充实作品,最后将文章输入豆包,令它优化……读友李菊迅速响应,不过提交的完整分析。余老师点评:“既要善用AI提供的线索,更要深挖背后的人性逻辑,就像曹公笔下草蛇灰线的笔法。”老党员张浩君更将人机协作发挥到极致,从事件背景、人物关系等多维度剖析,引发群内热烈讨论。

  “学习 AI 不仅是掌握工具,更是打破年龄壁垒的钥匙。” 谈及培训初衷,余老师强调,“希望帮助中老年人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真正与时代同频。”惠山区科协副主席胡晏感慨:“学习让人进步,让人开心。与时代同行,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 惠山区好人科普宣讲团吉静娟老师点赞:红学班用智慧助老,科技赋能点亮智慧人生!

  这场特殊的学习活动,不仅让《红楼梦》的经典韵味在智能时代焕发新生,更让老年群体找到了参与数字社会的新路径。当他们运用AI解读红楼、创作诗歌,收获的不仅是新知识,更是与时代对话的自信与尊严。这不仅是技术对个体的赋能,更是一场代际融合与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

  它深刻证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科技的温度则体现在消弭代际鸿沟。惠丰红学班的探索,为新时代文化传承与社区治理提供了鲜活范例——唯有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变革,以创新融合的思维激活传统,方能让文化传承的火炬永续闪耀,让每个年龄层都能在科技与文化的滋养中,寻得精神的栖居之所。

  (图文/无锡市惠山区前洲街道老体协 青城快乐志愿团 雨晨 晓霞)

(责任编辑:潘拓)

联系协会

  • 010-87182417
  • 010-67133577
  • 北京东城区体育馆路9号
    邮编100763
  • zhongguoltx@163.com
  • xum@sports.cn(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