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即墨区移风店镇老年人体协聚焦“四大任务”,打造社区群众文体活动新平台
2023-07-28 09:08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
今年以来,青岛市即墨区移风店镇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满足中老年人文体健身需求为目标,着力聚焦组织网格建设、骨干队伍建设、活动体系建设、志愿服务建设等四大目标任务,致力打造社区群众文体活动新平台,有效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聚焦组织网格建设,全面提升工作质效。坚持党对老年体育工作的领导不动摇,全面加强组织体系建设,推进老体协工作落实落地。一是完善老体协班子建设。按照“三位一体”模式,镇党委安排2名工作人员充实老体协班子,每个健身站点设置一名管理人员,打破老体协主席单打独斗的局面,进一步调整加强镇老体协会班子建设,为活动开展打下坚固的思想基础。二是加强“辅导员服务中心”建设。结合本镇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服务中心日常工作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发挥“银龄人才”作用,组织开展“四点半学校”、农民技能培训等20余次,切实将“辅导员服务中心”打造成培训交流的第一平台。三是完善志愿服务机制。立足移风店镇基础和特色,先后组织南张院村的毛云杰、赵家村的宋秀林等10多名老教师在寒假、暑假义务辅导学生书法、绘画、太极拳、柳腔、文化课600余人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爱国情操,增长了知识,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四是健全基层信息网格。在10个新村、100个网格健全老年体协组织网格,通过层层建立微信群,及时传达交流活动信息,促进了各项工作全面有序开展。
聚焦培训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优秀队伍。坚持将队伍培训与建设作为老体协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实施“百、千、万”健身骨干培训工程,不断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强化项目培训落地。镇老体协定期组织骨干队员参加区老体协、武术协会等部门组织的健身球、门球等各类培训班,培训各类健身骨干1000多人,实现三级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练员、裁判员网格全覆盖。二是强化特色队伍建设。组建一支由老教师、老干部、老党员组成的本土特色体育文化队伍,深入挖掘当地柳腔、太极拳、广场舞文化,根据每个村庄特点和实际,指导建起了柳腔队、太极队、舞蹈队、门球队、健身球操队、喜庆锣鼓队等100余支,在移风中学和七级中学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柳腔、面塑、功夫扇,建立非遗文化展室,传承非遗文化。投资10万元配备活动器械、比赛服装,构建起村村有队伍的良好格局。三是强化队伍交流经验。积极组队参加了象棋、乒乓球、太极拳、健身球等赛事活动,在区老体协的关心支持下成立了即墨区唯一的一支场地高尔夫球专委会队伍,该队伍在4月7日的青岛市场地高尔夫球邀请赛上获得优胜奖,通过赛事交流不断提升能力与经验,为下阶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聚焦活动体系建设,丰富完善活动平台。坚持镇老体协组织活动常态化、多元化,让老年人在活动中愉悦精神、增强体质。一是抓实基层活动开展。抓好两个“活动月”为统领,认真组织好“5.19”全国太极系列大联动、送文化下乡、“庆七一”、农民丰收节等重要节点的全镇健身与文体活动的开展;17支太极拳骨干队伍定期组织开展排练、展演活动,成功创建全省太极拳之乡。二是抓实健身站点建设。打造提升大欧戈庄、青中埠、南张院、张王庄等17个健身示范站点,聘请专业队伍,对于各个村庄、网格的活动场地、体育设施定期进行检修维护,为老年体育活动开展提供阵地保障。三是充实村庄活动室,增加门球等活动场地,真正满足了老年人体育活动多样需求。
聚焦志愿服务建设,发挥老年体协作用。将老体协的工作主动融入全镇的各项工作中,不断发挥“银龄”优势,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一是抓好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全镇建立5人以上的老年人志愿服务队伍100余支,积极参与村庄的治安巡逻、民事调解、防溺水宣传、假期辅导等方面工作,有力推动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得到社会各方称赞。二是充分发挥公益作用。结合镇中心工作开展一系列活动,5个专业柳腔剧团自编自演《退亲宴》、《拆鸡笼》等现代柳腔戏,送文化下乡演出100余场次;唱响沽河艺术团每周末固定在滨河广场表演,每天都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自发来到滨河景区打拳、唱歌、跳舞、抖音直播,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
(文图/通讯员 刘迪章 任光瑞)
(责任编辑: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