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的年华——记锡盟老年体协文化艺术健身工作委员会主任谭力
2023-03-06 10:21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
在锡林郭勒草原上人们的记忆里,20世纪60年代初蜿蜒清澈的锡林河,从锡林浩特小城西南绕城静静地流过,在额尔敦敖包山后稍作停留,形成一个天然的孩子们嬉戏的水中乐园,然后,一路向北,融入锡林郭勒草原深处……。锡盟老年体协文化艺术健身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家二级演员,盟级优秀老年体协工作者谭力就出生在这里。也许是满族的粗犷豪放,形成她锲而不舍的性格,也许是草原的辽远而壮美,让她将所有所学倾注于群众体育运动和老年人体育健身事业中,用心、用情、用一生舞动在老年群众体育文化健身的旋律里。
少女的华丽梦想
每个少女在幼小的心灵里,都有一个美丽的憧憬和梦想,都有喜欢唱歌跳舞潜在的意识。然而,谭力上小学时体质孱弱,喜静不喜动。父母为了提高她的身体素质,加大她的活动量,决定为她报名参加学校的宣传队,专门学习舞蹈。但是,令她父母没想到的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谭力的身体素质不但增强了,对学习舞蹈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形成了她幼年的舞蹈梦想。她在10时岁不仅参加了舞蹈培训班,进行系统培训,而且经常活跃在学校举办的各种校内、校外活动中,舞蹈的基本功日渐扎实。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之间,金钗之年、豆蔻年华已逝。16岁那年,刚刚初中毕业的谭力,出于对跳舞的偏爱和执着,在母亲的陪伴下报名参加了锡林浩特市乌兰牧骑的队员招考。经过目测、舞蹈基本功测试等科目,以满分通过考试,在碧玉年华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
乌兰牧骑,蒙古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是活跃在草原上,深受牧民群众欢迎的文艺团队。第一支乌兰牧骑于1957年,诞生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锡林浩特市乌兰牧骑成立于1965年,前身是阿巴哈纳尔旗乌兰牧骑,1982年更名为锡林浩特市乌兰牧骑。1976年招收8名学员时,谭力就是其中之一。
舞动的灿烂年华
舞蹈一般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多指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直接联系、形式简朴、易于掌握、具有广泛群众性的舞蹈。乌兰牧骑的舞蹈队员主要就是专攻生活舞蹈,素材取材于草原上的民俗民情、牧区生活,创编于牧民群众中流传的动人的传说、歌唱母亲、爱情的故事。表演于3月繁忙的接羔季节、牧区为老人祝寿的蒙古包里、边防部队的军营里、9月金黄的打草场上、“那达慕”晚会的篝火旁......乌兰牧骑是一支流动在草原上的,有着浓郁民族特点的文艺轻骑队。
在长达20年的舞蹈生涯里,谭力一边向老舞蹈队员虚心学习、领教,一边刻苦练功,不断提高。不仅能够用舞蹈准确表达出创作者的意图,而且通过舞蹈和节奏表现出思想感情的跌宕起伏。在舞蹈实践中不断积累起的感受和经验,特别是长期在基层的工作经历,在牧区体验生活的积累,使她日渐成熟,成为一名合格的乌兰牧骑队员,一名基层文艺工作者。
1995年,文化系统调整乌兰牧骑人员结构。已不再适应常年奔波于基层、牧区的谭力,调整到锡林浩特市文化馆工作。虽然告别了乌兰牧骑,但在群众文化艺术这个舞台上,她凭借深厚的舞蹈底蕴和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得心应手。期间,她先后15次参加全国、全区基层文化队伍示范性培训班、少数民族文化干部培训班、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及艺术档案整理培训班、柔力球健身操、健身气功、健身秧歌、广场舞等培训班。先后荣获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全区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先后19次荣获全国、全区、锡盟、锡林浩特市表彰。谭力以其出色的表现,勤奋的工作,优异的成绩,1997年出任锡林浩特市文化馆馆长。同年,被评定为国家二级演员职称。
20度风霜雪雨,20度寒来暑往。在群众文化艺术这个舞台上,谭力一干就是21年。无论是在各种群众文艺活动的现场,还是在小区活动排练室;无论是在培训班的讲台上,还是在节假日群众表演的舞台上,都能看到谭力忙碌的身影。她的家在城东,她爱人单位在城西,孩子上学,生活和工作、家庭都存在着诸多不便。但是,谭力仍然可克服重重困难,常常和儿子就在单位对付中午饭。她就是这样,将生命之花绽放在群众艺术的事业中,诠释着人生的意义。
绽放的人生第二青春
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在长期的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的实践中,谭力认真梳理和总结了自己的经验与体会,先后在自治区、盟级报刊上,发表了《蒙古族舞蹈——肩与手》、《舞蹈艺术有益于身心健康》、《老年人健身操的魅力》、《简述民族舞蹈的策划、创意与编排》等论文及文章。不仅总结了长期从事群众文化艺术的经验,而且也为今后从事老年人体育文化事业做好了理论准备。
余热微枕亦芬芳,人间难得重晚情。2016年已到“知天命”之年的谭力,退居二线。本应在家安享晚年,但是她选择了老年群众体育文化事业,应邀担任锡盟老年体协文化艺术健身工作委员会主任一职。其实,早在2002年她就兼任此职。在兼职和在专职的15年间,谭力没有节假日、不计得失,深入到各旗县市、街道办事处、小区文体活动室、走街串巷宣传动员老年群众走出家门、培训老年文体活动辅导员、带头人,积极参与到“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中来。特别是每年5月到9月适合室外活动的季节,谭力经常早晨4点半就已出现在晨练点、广场上 ,认真组织、编排参加全盟、锡林浩特地区的老年群众文体健身比赛和展演的节目。2016年,自治区老年体协第一次在锡盟召开全区会议。与会的自治区领导和各盟市老年体协领导,观看了由锡盟老年体协组织创编,谭力组织、编排、表演的大型千人“广场健身筷子舞”,受到了与会领导和代表的高度赞扬。
中间为谭力
疫情防控老年健身两不误
2020年初发生新冠疫情后,根据中国老年体协和自治区体育局、自治区老年体协的工作要求,谭力她们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老年体育健身”。在疫情期间,她们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工作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线上网络、电视、微信平台和刊物等载体,把科学健身技能知识方法普及到广大老年朋友中。据统计,3年来,谭力她们组织全盟参加各类网上举办健身班75期,参加培训4716人次;线下举办培训班125期,参加培训14300人次。疫情相对稳定时,在进-步强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8、9两个月的黄金赛期集中开展了自治区和盟里主办的区级、盟级各项赛事和交流活动。带动全盟老年人文体健身活动。在推广老年健身普及率的同时,抓重点项目,打造品牌优势项目。利用节假日等时间节点,开展线上交流、培训活动,并酌情组织以小型、分散、户外为主的线下交流活动。结合全国疫情情况和项目特点,开展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老年体育交流活动和培训工作,为广大老年群众搭建体育健身展示交流平台。
积极组织老年人线下培训,线上健身展示交流,是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对老年人体育健身形式和方法的创新和探索。通过线下广泛参与,线上集中展示,促进和带动了广大老年人体育健身的积极性,引领全民健身的新亮点、新思路和新举措,使老年体育健身活动充满活力和生机。培训一人,带动一群。骨干队伍成为开展老年体育文化健身活动的中坚力量,发挥了组织和带动老年人参加各类健身活动的重要作用。在城乡广场、在基层社区和嘎查村组的活动站点、健身驿站,指导和带动周围老年人参与健身;在各类大型活动舞台、各级各类比赛的开幕仪式上,拉起了道道风景线,充分展示出新时代老年人健康向上的风采。
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 丰富和创新老年健身形式
创新和打造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品牌项目是扩大老年人体育健身覆盖率,丰富老年人体育健身内容和形式,凝聚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有效措施。
为加大创新力度,突出了地域文化的特色,保护和传承了非遗文化。谭力她们配合文化、体育部门挖掘、整理、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2016年锡盟老年体协新成立了“蒙古族传统文化推广工作委员会”,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新的契机。10年来,她们先后开发、整理、创编和规范了蒙古族传统游戏“沙嘎”交流活动、并列入年度健身活动计划;创编蒙古族传统舞蹈“筷子健身操舞”,并在全区老年体协会议上进行千人表演,通过骨干培训在全盟推广,现已普及到旗县市和社区街道,深受老年群众喜爱;创编出“乒乓球操舞”、“气排球操舞”、“持杖操舞”,不仅在全国、全区、全盟大型活动开闭幕式上展演展示,而且也在旗县市的文化广场、慰问演出、各类活动仪式上得到普及。探索出传统民族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深度融合的新路子,既突出了地域文化的特色,保护和传承了非遗文化,又丰富了老年人体育文化健身内涵。
蒙古族有一句谚语,“汗水是滋润灵魂的甘露,勤奋是理想飞翔的翅膀”。当时间的脚步在2023年3月定格时,锡林郭勒草原已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初春。我见到了谭力,她说,多年来,从事文化艺术和群众文体工作的经历,坚定了我为之奋斗的理想,而“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乌兰牧骑精神,一直是我为老年人体育文化健身服务的动力。(文图/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老年体协 白国华)
(责任编辑: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