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通辽:“四力”水平,做合格的通讯员——在全市老年体协通讯员会议上的发言
2023-02-08 14:24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
我退休前,从1970年—2002年一直担任《通辽日报》和通辽市电台的通讯员,其中1984—1994年担任新华社内蒙古分社驻哲里木盟记者站通讯员。为此,对如何当好通讯员有点体会。今天借这个机会,与大家围绕这个话题,共同进行探讨。
“四力”是对新闻记者能力的综合概括,是习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与时俱进的要求。
所谓“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
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就必须坚持创新。创新,它不是空洞的词语,而是体现在我们宣传工作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新闻采写工作的各个流程。策划、采集、编辑、发布,每一个环节都有值得提升的地方。但落实到具体上如何操作呢?我想,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新闻舆论的“四力”、新闻工作者的“四力”——脚要走出去、眼要看仔细、脑要深思考、笔要写华章。
在新时代,按“四力”要求,新闻工作者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从不断提升“四力”入手,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此来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出色地做好新闻工作。我们虽然不是专职新闻工作者,但作为市县两级老年体协新媒体的通讯员,也属于新闻工作范畴,党中央对新闻记者提升业务水平的“四力”要求,也完全适合我们。
那么,如何准确地理解和提升“四力”,从而当好老年体协新媒体的通讯员呢?
一、增强“脚力”,努力采写“带泥土芬芳”的好新闻
新闻“四力”当中,脚力是根基。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媒体行业有一句话;“好新闻是跑出来的”,生动说明了脚力的重要性。如抗美援朝时期魏巍写的新闻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冒着生命危险,在残酷的火线采访后写成的。我们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在工作中要坚持走出办公室、深入到老年文化体育团队开展活动的场所,近距离全方位地采访,这样才能写出“接地气、冒热气”、“带泥土芬芳”的优秀新闻稿件。
可见,要做一名新时代好的新闻工作者,势必要求我们深入基层一线,真正融入到老年人中间,锤炼脚力这一基本功。
观念引导行动,观念增强脚力。增强脚力,关键在提高当好通讯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新闻工作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媒体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阵地。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总书记特别指出: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要让革命文化成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要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用新闻的力量凝聚有力道德支撑。
在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不忘初心,责任在肩,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使我们的宣传工作发挥较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我们的老年读者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就必须增强我们的脚力。要把群众聚在身边,让我们的在追梦民族复兴的文化体育活动中爆发的光亮点,通过我们的宣传,迅即转化为给力社会和谐的正能量。有了这个认识,我们的脚力就有了动力。
二、增强“眼力”,努力提升新闻观察能力
眼力是关键。我们要练就一双新闻慧眼,不断增强眼力,增强政治思维,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善于观察,善于辨别,在那些看似平常的老年文化体育活动中找出新闻线索,并且要见微知著、以小见大,透过现象看全局、看本质。
在新时代,我们不仅是老龄事业新闻的报道者,也是时代的观察者,是社会的瞭望者。因此,要在“眼力”上下功夫,要具备更加敏锐的新闻洞察力,更加开阔的眼界,发现美的事物,捕捉闪光的亮点,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播新闻,引导舆论。
法国雕塑家奥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中国也有这样的观念:“只要你有美的心灵,就能发现周围美的世界。”
我们在老年体协体育文化活动中心一楼大厅可以看到美术展板展出的照片,其中有一幅在西拉沐论公园小鸟在飞行状态中觅食花粉的精彩图片。摄影师为抢到这一难得珍贵镜头,在附近“潜伏”了很长时间,才让那一美的瞬间聚焦为永恒。还有牧民在草原赛马、赛骆驼和新党员入党宣誓的镜头,任谁看了都感到震撼。
实践告诉我们,记者或通讯员在新闻现场的观察是多么重要。任何一个普通的新闻现场,都有可能蕴含着伟大的时代精神。我们要做新时代的好通讯员,就一定要学会仔细观察,练就一双火眼金睛,锤炼出好眼力,从而找到别具一格的新闻角度,跳出新闻同质的束缚,找到新闻采写的那片“星辰大海”。
三、增强“脑力”,努力提升做出深度新闻的能力
要写出一篇精品新闻稿,做好脑力深度加工是大前提。
脑力是核心。通讯员的脑力,指的是思维方式及思考能力,它在新闻传播工作中占据中枢地位,是新闻传播工作的总指挥和总策划。
我们在新闻采访的全过程中,要多动脑、勤思考,提前做好策划、确立好采访角度,并且要心中装着群众、胸中怀有大局,围绕中心、多思善谋、去伪存真,善于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敲定文稿题目,确定主题思想,提出主要观点,为拓展“故事”蕴含的精神,精准引用成语典故等,这样才能写出更多有深度的新闻作品。
例如,8月17日《内蒙古日报》头版刊登了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影星化妆连锁店和智慧宝贝母婴连锁店总经理、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自治区优秀女企业家王献峰的先进事迹,定题从“厚德载物”成语开启思路,最后敲定为《以诚养厚德 以信载其物》特别亮眼的这个题目,让人一看就能猜想到这位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的闪光特点。
8月14日《人民日报》4版刊登了一篇由新华社唐弢等6名记者写的通讯,题目为《文明花开竞芬芳》,文中三段,列了3个小标题,分别是“人居环境更宜人”、“公共服务更优质”、“百姓生活更多彩”。标题突出了鲜明主题,小标题则分列出“文明花开”的三大辉煌成果。
去年,天边华彩艺术团在全市艺术节优秀节目展演中上演了一场自创的古典舞蹈情景剧《永远的梁祝》。刘彦写了一篇以《为了“永远的梁祝”》为题的通讯。在那篇通讯中,她把舞台上扣人心弦的舞美表演,与传承中华民族5000年优秀文化紧密联系起来,让这篇新闻稿主题得到升华,读了能够产生较强的代入感。
在2019年《通辽老年知音》第4期发表的由王淑华等3名同志所写的《走出国门竞风采,捧得“钻石”凯旋归》特写,一是题目吸引人,二是写出了特点与亮点:马头琴艺术团赴俄罗斯演出,一路彩妆,一路打着通辽市老年人马头琴艺术团的横幅,上车下车整齐列队行走,看了让人难以忘怀。
可见,要做一名新时代的好记者,做一名老年体协的好通讯员,要让自己的新闻作品有深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就势必养成多思考的习惯,养成随时随地学习的能力,做到预则立,厚积而薄发。
夯实“脑力”功夫,前提在知识储备。
知识提升智力,知识强化“脑力”。打铁先得本身硬。新闻工作的“硬”本领,来自能够形成深厚底气的知识储备。最理想的是要有“T”字型知识结构。“T”字型中的“-”,代表知识的横向面,指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历史,甚至是外交、军事等都要懂一些的。 “T”字中的“I”,代表知识的纵向方面,代表专业方向的知识,使你成为该专业方面的行家、专家。
四、增强“笔力”,竭力练就妙笔生花的“十八般武艺”
好新闻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笔力,而笔力也是脚力、眼力、脑力合力的结果,并非孤立存在。
笔力是基础。新闻报道需要借助语言文字才能表达出来,对于我们通讯员来说,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是基本素质之一,能让我们在采访报道中准确而简练地表达出新闻主题。我们平日里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写作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同时要注意,新闻语言与散文小说等的区别,在新闻报道中,通俗简洁的语言比华丽的辞藻更能体现一个通讯员的文字功底,新闻报道要让从行内专家、知识分子到文化程度不高的一般读者都能容易理解。只有练就好过硬的笔杆子,才能把脚力所到之处、眼力发现之美、脑力思考之深诉诸笔端与镜头,创作出题材丰富、内容充实、语言朴实的新闻作品。
一篇好的新闻稿,笔力功夫会体现在:文稿题目的敲定与核心观点提炼、段落的划分、新闻事件深厚底蕴的挖掘、能够形象深化主题词语或成语典故的引用、精彩的开头和余韵悠长的结尾,等等。
如《人民日报》整版聚焦刘毅发表的《毛乌素是这样变绿的》,语言无比优美:连绵的樟子松、沙柳、柠条、花棒生机盎然,蔚蓝的天空上飘浮着朵朵白云,清新的空气让人忍不住畅快地来上几个深呼吸……这里是毛乌素沙地?脚底时而踩出的黄沙以及远处的沙丘提醒我们:是的,没错。这样诗情画意的开头,会立即吸引读者一口气读下去。
人民日报《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让绿色发展更明亮。南海之滨,春潮泳荡,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社会主义大树亭亭如盖,枝繁叶茂……”
更为典范的是,习总书记历年引经据典话新春引用的诗词之美。
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东风隋春归,发我枝上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芳林欣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肖中; 等等。
习总书记在给参加中央党校中青年 干部开班典礼的讲话中,为免励干部提高政治敏感力,他引用了三个典故: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响知虎来,一叶一色而便知天下秋。
在论述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观点时,习总书记用了四个简短排比句:“东部雄起,中部崛起,西部奋起,东北兴起,形成中国经济全面跃起的新态势。”
我们老年体协通讯员中也有不错的新闻写作。如周玉华在《通辽老年知音》2020年第三期发表的《舞蹈,舞出美好夕阳人生》中,恰到好处地引用了描写古典舞蹈优雅动作的诗句,如“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千载尤旦暮,舞蹈流帝功”、“举腕嫌裳重,回腰觉太妍”,让人看了感觉文采扑面,给人幽深典雅的舞美感觉。
其实,不论文字还是摄影,或是视频,都少不了扎实的脚力,火眼金睛般的眼力,有深度的脑力,以及温暖、感人的笔力,这“四力”环环相扣、互为补充,在一个好的新闻作品中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
因此,要成为新时代老年体协优秀的通讯员,我们只有在增强“四力”上下功夫,扎扎实实练内功,使我们写出的新闻作品更具凝聚力、引领力、感召力和穿透力。
还有一些想要注意的事项,顺便提示一下。一是,写新闻防止写成没有思想的流水账、豆腐账。二是避免出现常识性错误,用词与引用典故必须准确,不要因理解偏差而用词不当,比如对“七月流火”这句古诗,就很容易理解错误,用的不当;“演绎”一词是用的推理法与归纳法,不能与“事迹”一词搭配。三是杜绝领导职务和关系的错位。比如,下级干部陪同上级领导视察或开展调研,表述时只能提最高职务的领导,其他陪同人员只能在文章结尾时说明;也不能因为文字表述不严谨,造成人事关系特别是领导之间的负面影响。四是,领导职务的出现,只应在文稿开头写明即可,文中再出现领导姓名,就不要再写职务了。五是,新闻稿落款,新闻报道类署名一律放文稿后面,而发表的文章,要在文章的标题之下署名。
今天就讲到这里。希望在座的各位,在兼职通讯员过程中,增强责任心与奉献精神,认真学习,勤奋“充电”,努力构建“T”字型知识结构,增强“四力”水平,把市老年体协的《通辽老年知音》、老年体协公众号和各旗县老年体协自办的网络媒体办得更好。
(来源/通辽老体协 岳占标)
(责任编辑:尹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