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缘分、一份修炼、一份收获-----参加巫山县2021太极拳骨干教练员、裁判员培训有感
2021-08-26 08:29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
南陵青山幽幽,夏日凉风习习。一个年近五十、对太极拳无限痴迷、断断续续接触了近十年、尚处于入门却有带着许多疑惑的我,有幸参加了巫山老年体协主办,盛世太极拳友会承办的巫山县2021太极拳骨干教练员、裁判员培训,遇见了太极名师熊玲老师感到无比兴奋和期待,我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并不断地向老师和拳友学习,认真听课、感悟、实践、反思,不断地收获着。
感谢盛世太极,感谢在太极的道路上曾经给与无私指点的老师,因为有她们,我今天才拥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在这四天,学习了《八法五步》的基本套路,从另个侧面学习了太极拳裁判理论和实践的基本素养。我就像一个小学生,睁大眼睛生怕放过老师的示范和讲解,下课之后赶做笔记,思考反思,不断练习,抓住机会向老师请教,努力提升着自己。感谢熊老师的高屋建瓴而又十分接地气的讲解、示范、指导、鼓励,感谢四个普通而不平淡的日子,相信经历的每一分钟的努力都会沉淀在自己追求太极艺术的心路历程里,变成自己最宝贵的财富。
学习并收获着
熊玲老师在四天的教学中始终保持外表服装的端庄、形象上的美丽大方,讲解上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又有细致的方法点拨,示范精准细腻、指导有法,平易近人因材施教。耐心细致、和蔼端庄,散发出巨大的能量注入到学员的心里,真是一位武德高尚、武术高超、教法丰富的好老师。
太极修炼在于心悟与体悟。
太极拳是中国哲理、医理、拳理的完美结合的艺术,体现出天地阴阳之道,其运动本身遵循人体运动的生理机理。
练太极首先在锤炼“武德”。行拳者要不断修炼自己的道德修养,做到高雅、端正、凝神、静气,给人感到具有很强的“精气神”。具体讲就是要学会行“抱拳礼”(这也是本人第一次接触到正规的抱拳礼)。熊老师讲在比赛开始及其他武术正式场合需要行“抱拳礼”,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也是对太极艺术的崇拜。拇指内扣表示对对手的尊重,习武者要做到谦虚、有礼节,四指并拢表示习武者要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全面发展,左右手环抱状,右手第二指贴到左手劳宫穴,有太极包容宇宙,接纳世界之意。再者如参赛者服装也有严格要求,这给我平日练习常有散漫之态的习惯提了醒,今后,不论在平时练习还是参加比赛都注重细节,养成习惯,保持高昂的状态,拥有自己的气场和“精气神”。
《八法五步》是太极拳的基础,既杨氏、陈氏、孙氏太极的精华。老师教授的东西只有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太极知识融入到自己的修炼过程中。一是用心体会理论,用太极理论来指导自己练拳的手眼心法步,从而在太极练习中做到规范、展现出符合各类拳式的基本风格,找到太极练习的正确方法,这样才不会剑走偏锋,误入歧路。否则就会变成花架子,只有皮毛,而没有真正的劲力。二是要加强体悟,就是要不断进行练习,只有多练习,才能使身体形成肌肉记忆,在形上做到准,达到“修形”的目的。比如打拳时需立身中正、保持平衡等基本规范得需反复强化、不断修正。通过腰胯的松沉、以腰胯带动上体,从而逐渐形成太极的“劲”,如八法五步中的三处陈氏动作需反复练习其要领,才能形成“寸劲”之功,使身体呈现出力从脚而发,腰胯转动而发的结果。三是做到“意”在其先,以意带动身体动作,太极拳在手上,在你身上,太极拳理不是靠我们的嘴上说的,把拳理融在你的身体,用你的身体解释拳理。有虚实分明、虚实的转换、以腰带手,腰胯先走,节节贯穿,才有节节贯穿的整劲。
短暂的时间熊老师教授了太极桩功。我对太极桩功只停留在录像视频文字里的隔靴搔痒、隔窗观花,却没有真正地近距离接受老师的指导,这次终于有一些感悟和收获。
太极桩乃太极功法之基础,也是太极拳式变化之根本,故练拳先练桩功。练好桩功,既解决太极立身中正等太极之身形,也定太极拳式拳架之高低。
拳式皆由桩功而生,习太极宜从太极桩习练起。练好桩功是本次教习八法五步的基础,所以今后练习一定不再只讲多练多少套路,要注重练好一套精炼一套为上。
对太极桩功的几点新认识和体会:太极桩有“无极桩”和“浑圆桩”,两者区别在于脚步一肩的开合和双手所放的位置。对着两种桩法首先要定好“桩形”。保持身体立身中正,百会虚灵顶劲,舌抵上颚、口生津液等……(老师在幻灯片中有详细论述,在此不再赘余)
第一次对松开腋窝和开肩、松肩有一些的新体会。以前虽关注开肩松肩,但却不知其法。通过老师细致讲解和手把手地微调,明白了棚与松的道理,找到了一些肩、肘、手关节无限延伸的感觉。拉肩重在意念,对于开肩既要有肩部向后、向側下方拉伸,大臂抬起向侧后方,小臂向侧前方棚开,找到骨肉分离的感觉。两手指距离四指,大拇指上领,其余四指有向下松沉的感觉。两臂如抱大树,又如吹气球一样,成饱满的状态。既有撑劲,又使整个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既注意向外的张力和向后的对接力,达到腋窝松、肩部沉的效果。(初练时,时间长点,大臂下侧有酸痛感,颈部较紧属于正常现象。)这样的理解丰富了以前对开肩的具体做法和感受,同时也加深了我今后坚持站桩的信念和决心。在老师的激励下,每天会坚持站桩并不断地增加时间,提高站桩的质量和内在感受。
实践并反思着
反复观看老师动作,加之自己的亲身练习和同伴的提醒后对自己以前错误动作的几点认识和改进:
1、在《八法五步》的整个练习中,老师始终强调了两手的棚劲,比如野马分鬃既要在抱球时将手臂外撑,包括手指、手掌也需要撑起的状态,使力达指尖,手指有胀和无限延伸的感觉,这样才会是身体内气充盈,有武术的价值。这一点改变了我多年的习拳的观念:我总认为太极要松沉,就是不要用力,就是手臂和五指呈现一种松的状态,经过老师讲解,我明白这恰恰就是一种泄,泄而无劲,自然便丢了一切。这样的错误认识使自己在太极的道路上走了一些弯路,好在遇到老师,我会进一步体会如何做到既不泄掉,又不使身体有僵劲,去努力找到这样的感觉,并不断调整自己。
2、通过老师对起势动作的细致分析,明确了起势动作的要领和步骤(依次松沉关节,移重心、有后跟依次领起自然外开脚步落脚,右大脚趾依次到小脚趾至整个脚掌,并与肩同宽,脚尖向前站立),改变了以前模糊、笼统的做法。今后逐步强化起势时身体松沉时要切勿主动去松,而是要做到自肩、臂、手、胸、腹节节自然松沉。
3、在对《八法五步》练习中起势、收势和中间搭掌推掌时脚尖需向前正对前方经历多次练习后,改变了以前打拳随意出脚,脚的方向呈外八字的错误做法。
4、打拳时要做到立身中正,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仔细反复看同伴为自己拍摄的练习视频,发现自己在转腰、松沉的过程中总是呈现出身体晃动、两膝内扣、上下起伏的错误动作,思考明白就是出现在对立身中正的错误理解上和实践上。接下来练习保证立身中正同时又要合理运用腰胯、节节贯通、保持身体的高度平衡,力求在架子上更正、更稳。
难忘老师在课堂的每一次纠错和对症的药方,难忘星光之下一群人走在散发松香的小路上,细致解答我学习中的疑惑。更难忘震撼能亲眼欣赏到老师精彩绝伦的56式表演,感受到老师身上散发出来的无穷的正能量,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不断追求的。
通过这次培训,我更加觉得太极的路永无止境。虽然自己还是一个小白,但痴爱太极的激情永不减退,愿太极成为一生幸福的相伴!
再一次道声:“谢谢老师!”唯有努力修炼才不辜负老师细心教诲,愿这次培训成为我太极之路上新的起点!
太极之路漫漫兮,唯有上下求索寻真谛!
从心里感恩熊老师的认真和毫无保留的教学,也感谢组织者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迷茫之时找到了一些方向。特写下这次学习的一点点杂乱笔记和感悟,很肤浅粗糙,但每一个文字都是我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以记录这几天的时光,留下太极美好的记忆,找到自己继续前行的勇气。(文图/巫山县 许先尧)
(责任编辑: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