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子声声颂党恩——记周忠达创演如皋号子的心路历程
2021-08-16 08:37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
七月流火,热浪袭人。然而,再热的天气也热不过月季花香艺术团今年送戏朱厦社区和柴湾小区演出现场数千观众的热情。“如皋号子真正棒,我们的注意力从头到尾都被吸引着,再看五六遍也不嫌多。”“号子声声颂党恩,字字句句是真情,唱得我们热血沸腾。”这是戏终人未散,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如皋号子﹒风调雨顺五谷丰》情景剧主创主演周忠达的真实场面和一致呼声。
周忠达原是如皋市文化馆文艺辅导老师,退休后在月季花香艺术团担任编导。年近古稀的他,自小就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红色基因流淌在他的血液里。5岁时,他首次登台表演的是赞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节目——《拖拉机开来了》。10岁时,他自制竹笛,奏响的第一首曲子又是《社会主义好》。15岁时,他插队农村,与农民打成一片,熟悉如皋各地一百多种号子,人称他为“号子大王”、“号子仓库”。
今年正逢建党百年大庆,更激起周忠达内心深处颂党恩、跟党走的火热情怀。他研读党史,认真梳理建国以来党在农村改革中的丰功伟绩,体会到从建国初期的农业合作化,到改革之初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取消农业税、攻坚脱贫奔小康和现在党中央提出的振兴乡村建设的伟大战略,每一次改革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他看来,历史和启示,浓缩于此,是一部值得用如皋号子颂扬的奋斗史。
周忠达从艺六十多年,有着深厚的文艺功底。他创作和表演的文艺作品不下一万部,不少作品在国际国内文艺大赛中摘金夺银。用如皋号子颂党恩,见证农村改革的壮阔历程,虽然对他而言是第一次,但他对自己的创作能力和表演水平充满了信心。他用“风调雨顺”寓意党的好政策,好领导,将该剧定名为《如皋号子﹒风调雨顺五谷丰》。创作中,他深入挖掘如皋号子优秀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情操、人文精神和艺术魅力,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结合新时代新农村的新要求,不断寻求号子在编曲和唱词上的突破与创新。他用“万顷良田连成片”、“丰收粮食堆满仓”、“和谐长寿人增寿”、“幸福生活万年长”等充满正能量的词句歌颂党给新农村带来的新景象,让古老的如皋号子越唱越响亮,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
舞台上,如何用号子表达自己的爱党之心,周忠达更是用足了脑筋,花费了大量心血。他亲自担任主演,带领30名朴素优雅农民造型的演员,拿着各式农具,迅速进入角色。你薅草,我插秧,你车水,我挑担,边劳作边打着车水号子、插秧号子、挑担号子、施肥号子……,一片火热的劳动场景,气势恢弘,感人肺腑,全景式地展现了如皋人民建设美丽乡村的美好画面。全剧的音乐、号子、灯光、服饰、化妆、道具和劳动的虚拟动作,完全符合农村审美情趣,引发在场观众的共鸣。周忠达在角色的把控上,力求做到不像不成戏,太像不成艺。他神形兼备地站立在舞台中央,头扎蓝色布带,身着短袖长裤,光着臂膀和双脚,一条毛巾搭在脖子上,地道的“农民”模样,没有丝毫扭捏作态,豪爽之气,直抵人心。他一手握着劳动工具,一手挥动着臂膀,领唱如皋号子。他的号子声音,音域宽广,咬字有力,行腔刚健,以声传情,吼出了爱党爱国爱乡的一片精气神,点燃全场激情。观众是真正的试金石。许多人纷纷拿出相机和手机,咔嚓咔嚓,拍下这些难忘的镜头,感叹该剧形式新颖,号子动人,简直是把党课延伸到了演出现场。
情景剧的情节往往是粗线条的,而细节才是真正的艺术功力,表现力最强。创作时,周忠达想起电影《地道战》中民兵队长高传宝挑灯夜读毛主席著作《论持久战》的一个细节,感到剧中的细节不是“细枝末节”,关键地方能起到点缀主题的作用。于是,他触类旁通,思路入微,毫不怠慢细节的处理,影响观众的接受。他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展现新时代农民的美好生活。剧中紧张劳作之余,剧情一张一弛,画龙点睛地穿插安排了以喜庆为基调的如皋《打猪草号子》,在舞台上用“山车”推出新娘出嫁时吹吹打打的婚庆场景,把农民五谷丰收后的喜悦和如皋号子的情趣发挥的淋漓尽致,充满了生活气息,又有幽默感。这从一个更高、更深的层次上,折射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景象。他的这一种创意,观众目不转睛地看着,笑得前仰后合,无不赞叹其构思的精巧地道,感受到号子声中充满了幸福感和获得感,掌声、笑声、喝彩声不断,全都沉浸在高潮迭起、妙趣横生的剧情中,让大家在寓教于乐中赓续红色精神的血脉,那种发自内心对党的赞颂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文图/如皋市老年人文化体育协会 姚迪生)
(责任编辑: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