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老年人“康乐家园” 推动福建老年事业向纵深发展
2020-04-10 14:42福建省老年人体协
—专访福建省老年人体育协会主席 王美香
“老年人健身康乐家园”的创建是福建省老年事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开展“康乐家园”创建工作的初衷和意义是什么?“康乐家园”的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为此,《老年事业》编辑部采访了福建省老年人体育协会的王美香主席,谈创建“康乐家园”的收获。
问题一:提出“康乐家园”的初衷和意义。
王美香:我们提出创建老年人的“康乐家园”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发挥体育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科学的体育健身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最简便、效果最好的措施之一,符合老年群体的自身需求。目前,大部分城市的老年体育设施比较完善,也有一批擅长文体活动的骨干分子在积极带动老年人一起健身,形成了老年体育运动的氛围。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老年体育的发展仍然相对滞后。
2014年,福建省老体协在开展老年体育工作的调查中发现,乡村老年人的文体活动比较匮乏,基本集中在下棋、打牌上,其他文体活动很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也比较单调。根据这次工作调查的反馈,我们针对老年体育,尤其是老年体育在农村的发展现状,提出创建老年人的“康乐家园”,要求省、市、区(县)、乡(镇)、村各级老体协要把工作重点放到基层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推广上,激活基层老年体育工作的神经末梢,来满足基层老年群众体育健身和精神文化的需要。
问题二:“康乐家园”的开展情况及收获。
王美香:5年以来,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老体协的共同努力,现在福建省内已建成省级“康乐家园”1315个、市级“康乐家园”3083个、县级“康乐家园”7959个,县级创建率为47.76%,乡镇覆盖率超过60%,成功地让上百万老人“动了起来”,对老年体育健身活动的推广普及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探索了成功的经验。对应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的群众体育“六个身边工程”的要求,我们提出了创建“康乐家园”的“六个有”标准,即要有一只队伍、一个组织、一些场地设施、一定的工作经费、一系列的健身活动,以及一套管理制度。以“六个有”的标准为指导,通过各级老体协的组织带动和逐级培训,我们选拔了一批骨干到区(县)、市里学习门球、柔力球、太极拳剑、广场舞、健身操等适合老年人的健身体育项目。这批骨干回去以后把学到的东西教给了其他的老年朋友,形成了一个个广场舞队、健身操队、太极拳队以及各种球队等老年体育健身队伍,从而实现了基层老年体育活动的多样化、常态化和生活化。结合地方的一些民俗文化活动,如腰鼓、大鼓的表演等,把农村的文化体育活动也带动起来了。
问题三:“康乐家园”下一步的计划。
王美香:我们当初开始创建老年“康乐家园”的时候,计划要覆盖到80%以上的乡镇,经过5年的努力,目前乡镇覆盖率已经达到60%多。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推动“康乐家园”的创建活动,并逐步提高创建的标准。具体细则上,我们提出“硬件”的建设要与“软件”的建设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比如福州、泉州等“硬件”比较完善的地区就要注意“软件”的同步提升,把活动搞起来;而南平、三明等“硬件”条件相对较薄弱的要通过活动和项目的推广促进场地设施建设,在推动80%覆盖率目标达成的同时提高现有的活动标准,巩固和完善现有的硬件设施,实现“六有”标准的提高。
问题四:“康乐家园”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到基层的意义。
王美香:从构建基层治理体系以及提升地方治理能力的角度来看,基层的协会组织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为社会服务做出更多的努力。老体协是为老年人服务的,以体育健身为主线。在具体工作中,老体协要全面理解做好老年体育工作的意义,深刻认识老年体育工作的多重社会价值,既要“跳出体育圈”,又要“不离体育线”。各级老体协在工作中不能仅仅是为体育而体育,而应该把服务老年人,提升老年人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作为努力的方向。比如“康乐家园”的创建不仅仅是为了提供一个可以供老年人运动的场所,更多的还是希望通过体育项目的培训、推广、普及和体育健身活动的交流、开展来增强老年人的体育活动兴趣,实现体育健身活动的常态化,从而达到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目的。此外,“康乐家园”的建设促进了各级政府、组织、社会各界共同为老年人创造健康养老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营造出敬老爱老的社会文明新风,共同服务于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提升,让老年体育健身活动规模化、规范化、系列化、常态化的同时还可以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文明、进步。
问题五:您对《老年事业》的期望。
王美香: 《老年事业》这个选题很好。我希望《老年事业》能把准定位,传播一些与老年事业相关的新概念、新理念、新思路,让全社会包括老年人自己,对老年事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这种认识应该是积极的,符合国家提出的积极老龄化价值取向。老年事业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我觉得《老年事业》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宣传积极老龄化的新理念和新做法。另外,也可以借鉴“康乐家园”建设的经验,“走出去”、“走下去”,到基层采访一些老人,问问他们的生活状况,与辅导站的乡村辅导员交谈,看看还有哪些惠及老年人的工作可以推进,等等。希望《老年事业》能够“接地气”,办得好。(来源:《老年事业》编辑部、《福建老年体育》杂志 张帆 朱斌整理)
(责任编辑:于红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