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地方动态 -> 正文

游历古鲁镇 品尝茴香豆

2019-02-26 14:17华奥星空

  50年前,在初中时代的语文课本中,对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之乎也者” 成为了我们课后的口头禅。听说鲁迅笔下的鲁镇近几年在绍兴柯岩风景区内浓墨重彩,十分神往之。终于在2019新春,我约了中学同窗老同学沙振新,迎着春寒,慕名前往,游历了后人追溯鲁迅先生的笔触而模拟打造的这座古镇,感怀十分真切,故驱笔写了这篇游记,收之桑榆。

  这天上午十点许,我俩步入柯岩风景区,漫步来到鉴湖码头,气候虽然春寒袭人,湖面却波浪不惊,坐上吚呀吚呀棹声的摇橹乌蓬船,前住湖中鲁镇。一步入鲁镇景区,就被街道上各色人物雕像吸引了。这些雕像都是出自鲁迅笔下的人物,个性特出且栩栩如生,每个人物都有一段非常悲凉的故事。我俩一边欣赏,一边回忆鲁迅先生笔下人物名字、情节。整个古镇仿"古"十分逼真:小桥流水、河汊交织、乌蓬摇逸;戏台高筑、白墙黛瓦、檐飞楣雅;官衙古庙、钟鼓鸣敲、森严寂刹;街巷中仿古的钱庄当铺、酒肆茶楼掺散座落,店家在吆喝声中不断手招往来游客。

  我们进入到一个四方院落,老沙眼快,情不自禁叫起:“咸亨酒店,这就是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我抬眼望去,“咸亨酒店’ 四个白色行书字,横卧店门上方,十分醒目。左侧高大瘦长的孔乙己站着喝酒的雕像,扭着身腰,手抓茴香豆的形象与鲁迅笔下的描述十分吻合,使我一下子回浸到50年前的语文课堂上。还设等我醒过神来,老沙一把拉住我胳膊:“走,进去体验一下!” 我打破不在景区吃饭的戒约,欣然与老沙并肩揭帘进入店中。我点了一碟茴香豆,老沙打了半斤“太雕酒”,据说这些都是孔乙己那时来店享用的。我呷上一口“太雕酒”,果然润喉喷香,老沙将杯中酒倒一半给我,调侃而言:“我酒量不如当年孔乙已,你多喝点。” 我看了看碟中屈指可数的茴香豆,自言自语:“这不是我南通老家的捂稣豆吗?”我小时候,妈妈常常将干春豆浸泡一晚上,第二天放入铁锅里,加点茴香与葱花,煮烂就是这个样子。这儿的茴香豆也煮得确实好吃,吃着吃着,我一看没剩几颗了,学着孔乙己的腔调,忙招呼老沙:“快吃,多乎哉?不多也。”言吧,两人相视而笑。记得当时语文老师讲课指出:《孔乙已》一文对孔乙己的着意描述,是为了深刻揭露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酒意醉境中,我又仿佛看见了当年倚靠在酒铺的柜前,衣着长衫、站着喝酒的孔乙己,被众人凌辱、戏弄和讥讽的悲酸场景。体现自我价值的他,用指甲蘸着酒,教人写"茴"字,却被人拒之;他又装腔作势,满口"之乎也者",却又被人讥之;他迂阔怪诡,竟有"读书人窃书不能算偷"之谬论,却遭人打之。这是世俗社会扭曲的病态,也是传统封建吃人的悲剧。身在咸亨酒店的我俩,已不是当年课堂上一知半解的少年,而是老气横秋的古稀之人,待一杯绍兴酒喝完、一碟茴香豆吃尽时,现场的身受同感,对课本有了倍加彻悟。在我俩即将离座而去时,见两个老外迈步进来,在墙角的酒桌坐下,他们的胃口真大,出手阔绰,一下子要了2斤酒,点了茴香豆及其他三、四个菜,看样子大概也是被鲁迅《呐喊》所感染,特地寻来。我俩游完鲁镇时,路过鲁镇牌坊前的鲁迅座像时,敬意油生,都情不自禁伫足,向座像深深地一躬。

  南通市通州区 曹甫成

(责任编辑:于红立)

联系协会

  • 010-87182417
  • 010-67133577
  • 北京东城区体育馆路9号
    邮编100763
  • zhongguoltx@163.com
  • xum@sports.cn(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