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上武当山
2018-12-26 08:30华奥星空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境内,景区总面积312平方公里。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武当拳的发祥地。
10月27日,已经74岁的我,在十堰市参加原铁道兵一师后勤部宣传队战友聚会时,又一次游览这个著名的风景区。不禁回想起42年前我第一次登上武当山的情景。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部队在完成了成(都)昆(明)铁路修建任务后,又转战湖北省襄樊市(现改名为襄阳市),承担修建襄(樊)渝(重庆)铁路任务。这条铁路从武当山下通过,我们后勤部队驻扎在襄樊到十堰一线,那时候我是铁一师后勤部政治处干事。1976年4月,后勤部在十堰市的六里坪举办连级干部学习班和新闻报道培训班,4月5日是星期天又逢清明节,领导决定利用休息日登武当山。那天早饭后乘车出发来到武当山下。那个年代,武当山还是一片原始状态,没有一条象样的路。我们下车后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开始往山上一步一步攀登。周围有一些道观寺庙建筑散落在山间,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到处都是断垣残壁,只有几个道士守着这些烂摊子。山上没有一个游客,只有零零星星几个上山的烧香客。那天早上6点钟我只吃了一个馒头喝了一碗稀饭出发,带了一个馒头交给参加新闻报道培训班的修理营一连的文书代为保管,以便上山后肚子饿充饥之用。当我们用了大半天时间好不容易来到半山坡的紫霄宫,肚子开始唱“空城计”了,我找到一连的文书拿馒头吃,却不料被他们连的指导员先下手吃了。那个年代山上一片荒凉,没有一家店铺,也就没有任何食物可以充饥,只得忍着饥饿继续向上攀登,一直到达海拔1600多米高的顶峰金顶。在金顶转了一圈看完后从后山往下走,由于肚子饿在路上拣了一根树棍支撑着,直到下午4点半到达山脚下有一家小餐馆,虽然里面一片黑乎乎的,但是肚子实在饿得吃不消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子吃了两大碗粉丝汤。晚上回到住处,从广播里听到北京天安门发生了“天安门广场事件”。后来才知道是广大群众为悼念周恩来总理,清明节到天安门广场英雄纪念碑送花圈纪念人民的好总理。这就是我第一次登武当山的经历,只看到破破烂烂的道观寺庙,对武当山的自然、历史、文化一无所知。
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当我第二次登上武当山时,才真正的了解了武当山的自然、历史、文化真面目。不禁感叹:“武当山今非昔比。”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武当山的今天。首先是柏油公路替代了原来的羊肠小道,畅通直达索道站口,上山可乘索道上去,再也不用一步一步往上爬了,既轻松又方便。
武当山属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山岳型风景名胜,以其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规模宏大古建筑群、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博大精深的武当武术著称于世,素有“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之美誉。联合国专家在考察武当山后评价说:“武当山是世界最美的地方之一。因为这里融汇了古代的智慧、历史的建筑和自然的美学。”“中国伟大的历史依然留存在武当山。”世界建筑师学会副主席杨廷保称赞武当山“是人世上的天堂,驾于五岳之上”。
武当山风光旖旎,山川秀美,众峰嵯岈,高险幽深,气势磅礴,胜景有箭镞林立的72峰、绝壁深悬的36岩、激湍飞流的24涧、云烟雾蒸的11洞、玄妙奇特的10石9台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被誉为“一柱擎天”。天造玄武、天然“真武梳妆像”以及“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等神秘玄妙的自然景观,让人们不得不惊叹天工造物的神奇。武当山常年紫气氤氲,风云莫测,云霞迷潆,有“天柱晓晴”“陆海奔潮”、“雷火炼殿”、“月敲山门”、“祖师出汗”、“海马吐雾”等四时奇景,处处彰显了武当仙景的神秘空灵。
武当山是我国闻名的道教名山,武当道教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流派。早在春秋战国至汉末,武当山已经是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当道教得到发展,唐贞观年间,武当节度使姚简奉旨祈雨而应,唐太宗敕建五龙洞。唐朝末期,武当山被列为七十二福地之一。宋元时期,皇室封号武当真武神,把真武神推崇为“社稷家神”,武当山作为皇帝“告天祝寿”的重要场所。明代,武当山被皇室封为“大岳”“治世玄岳”,尊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的显赫地位标名于世,被誉为道教第一名山,使武当山成为全国最大的一处道场。清代统治者偏重佛教,不重视道教,因此,武当道教日趋衰落。但在民间,各地的道士到武当山的进香活动仍旧十分兴盛。民国时,国民党地方政府曾准备开发武当山,但由于国家动乱,资金不足,武当山更加衰败。到解放前,到处是破庙残基,狼藉一片。教团组织日衰,宗教活动几乎停止。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武当道教发生了很大变化。道众们恢复了宗教活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成立了武当山道教协会组织,制定了《武当山道教协会章程》和各宫观管理制度,国务院把紫霄宫、太和宫收归武当山道协管理,并作为重点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1997年,湖北省政府将五龙宫、清微宫、琼台中观移交武当山道协管理,道教活动井然有序。武当道人在政治上也有了一定的地位。 武当山道协负责人先后被选为丹江口市、十堰市政协副主席,湖北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 武当山道协成立以来,投资上千万元,对太和宫、紫霄大殿、御碑亭、禹迹池、琼台中观等古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使之焕然一新。加强道教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1992年9月,成功举办了“中国武当道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不断与意大利、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道教组织进行道教文化交流和武当武术交流,扩大武当道教在海内外的影响,使武当道教文化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武当山的古建筑群也是闻名于世。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明代达到鼎盛。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明永乐年间,“北建故宫,南修武当”。明成祖大建武当山,耗资数以百万计,动用军民30万人,历时14年,建成9宫、8观、36庵堂、72岩庙、39桥、12亭等33处建筑群。嘉靖年间又增修扩建。整个建筑群严格按照真武修仙的故事统一布局,并采用皇家建筑规制,大有玄妙超然,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所,林岫回环画镜中”的“仙山玉阁”的意境,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博物馆”。武当山现存的古建筑53处,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遗址9处,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除古建筑外,尚存珍贵文物7400件,被誉为“道教文物宝库”。富有神韵的武当道乐,具有中庸、委婉和庄重典雅的特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当传说故事、民歌、风俗民情等也丰富多彩,异彩纷呈。
但是,由于年久失修,风雨浸蚀,近代战火,人为祸患,很多古建筑到新中国成立时有的只剩下断垣残壁,摇摇欲坠,有的只是一片废墟。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各级政府下大力修复这些古建筑,使其重新焕然一新。我们还专程来到当年部队的医院“遇真宫”察看。当年我们部队来到湖北修建襄渝铁路时,地方政府把遇真宫拨给我们部队作为医院使用,部队转移后当地政府于2012年8月开始修复遇真宫,目前尚末完工。
武当武术是中华武术中的一块瑰宝,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武当武术与武当道教的渊源很深。武当道士在修炼学道时,常常伴以练习武功。宋代以前,武当道士中的武林高手不凡其人。元末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集武当拳技之大成,创立了武当内家拳,被尊为武当武术的开山祖师,为武当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武当武术受道教隐秘单传的传统影响,武当武术长期隐没不彰。清代至民国,由于社会动荡和道教衰微,许多道人离山还俗,武当武术遂之流传于民间。
武当武术继承古代武术攻防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易》中的某些原理,参以道教内丹功法的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套路风格。其理论核心是阴阳消长,八卦演变,五行生克。它以养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具有尚意不尚力,牵动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后发制人,辨位于寸毫厘,制敌于擒扑封闭。武当武术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武当气功、武当剑等拳法和器械术。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拳种、门派,如内家拳法、武当太乙五行拳、武当纯阳拳、武当丹派剑术、赵堡太极拳、功家南派等。
为弘扬武当武术,1982年, 丹江口市成立了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创办了《武当》杂志。 2003年3月,成立了十堰市武当武术协会。挖掘、整理各种拳法、剑法、刀法、气功等功法套路一百五十多种。在武当山地区,武当武术已列为中小学必修课;开设了十几所武院、武校、武馆等,以及武术培训班,培训武术后继人才。在武当山成功举办了“中国武当文化武术节”、“武当山武术擂台赛”、“武当拳国际交流大会”、“武当拳功理功法研讨会”等武术赛事、研讨活动,使武当武术发扬光大。武当武术研究机构几十家,海内外习练武当武术者上百万人,许多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爱好者前来武当山拜师学艺。1996年,武当山被列为“全国武术之乡”。
重上武当山,不虚此行。让我不仅了解了武当山的自然风光、古代建筑,更了解了武当山的历史、文化源缘流长。改革开放40年,不仅让武当山雄姿更美,更是让武当山的历史、文化再现其真实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代代相传。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武当山的今天。我为改革开放40年点赞!为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点赞!(太仓市老年人体育协会 杨宛元)
(责任编辑:于红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