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地方动态 -> 正文

吴桥县组队前往陈家沟参观学习

2018-04-24 07:26华奥星空

  为了探寻太极拳的根,使太极拳习练者对太极拳有更进一步、更深刻的了解,四月十三日清晨五点,吴桥县老年体协组织35名太极拳爱好者,搭乘面包车冒雨前往河南焦作陈家沟参观学习。下午三点到达目的地陈家沟。大家在书写着陈家沟的牌楼前下车。刚一下车大家就被陈家沟浓厚的习练太极拳的气氛所感染。牌楼东侧的墙上画有习练太极拳的宣传画,栩栩如生,如同真人在练拳,重点突出了“捧、捋、挤、按、採、挒、肘、靠”的画面。尤其是捋的画面与我们平时练得有很大的区别。通过与同去的武术教练彭树新老师请教,方的得以理解。西侧墙面画有太极图形,用隶书字体在太极图形上方写有太极拳发源地。大家深有感触,作为太极拳习练者这算找到了本源。

  陈家沟,是陈式太极拳发源地。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城东5公里处的清风岭中段,原名常阳村。明洪武年间,因村中山西泽州人陈卜迁至该村,因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陈氏人丁繁衍,该村更名陈家沟。明洪武五年(1372年),陈氏太极拳开始前身出现,有陈王廷所创。他是陈氏第九代传人,陈王廷是清朝人,清代的文武状元,他知识渊博,文武兼备,他在自家长拳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很有名气的拳种戚家拳、八极拳、少林拳,加上传统的理论文化,结合五行、易经、中医经络学、中医养生学,结合阴阳转换,创编了变化莫测的陈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运动特点:整套动作在快慢、刚柔、开合、曲直等矛盾的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中,相连不断,一气呵成。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家沟近几年发展很快,作为推进太极拳发展的圣地,已经初具规模,原来的街心深沟,早已填平,被平展宽阔的油漆路面所代替,路两侧均建起了具有太极特色的,也可以说是为练太极拳服务的门市。新建起了宏伟的门楼,牌楼的东侧东西街也初具规模,尤其是北侧建起了高大的三层楼房,很有规模,它是世界太极拳联谊会、陈家沟太极拳学校,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协会和焦作太极拳中等学校陈家沟分校的驻地,在校学生2000多人。太极名人个人办的太极拳学校还有十几所。新建的具有三层楼的东西一条街也已竣工,统一的标准,都是用青砖建成,均是白砖缝,都是仿古建筑,很美观。陈家沟宾馆也已建成,比赛场馆已经投入使用。当我们到达陈家沟的时候,恰逢温县进行太极拳比赛,我们观看了少年组和青年组的比赛,正因为在陈家沟有名师指导,所以不论是少年组还是青年组参赛人员水平都很高,大家很受启发。

  大家通过参观陈家沟太极拳祖祠和太极拳博物馆,从中学到了很多从前不知道和从未听到过的东西。比如:在太极拳祖祠大院当中,三个小牌楼上标注的习练太极拳的几个过程,我们从未听说过,也没见过。第一个牌楼的横幅为“招熟”,右侧的竖幅为“一阴九阳跟头棍”,左侧的竖幅为“二阴八阳是散手”。第二个牌楼的横幅为“懂劲”,右侧的竖幅为“三阴七阳犹觉硬”,左侧的竖幅为“四阴六阳类好手”。第三个牌楼的横幅为“神明”,右侧的竖幅为“唯有五阴并五阳”,左侧的竖幅为“阴阳不偏成妙手”。大家对三个牌楼所云当场进行研讨,通过再三讨论,大家认为:习练太极拳必须要做到阴阳平衡,阴阳相济,不偏不倚。用现代的力学理论来说,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离心力、螺旋力、对拉力、对合力、弹性力、剪切力等,充分体现出力的平衡。再如,在太极拳博物馆中看到的陈公兆流传至今的养生歌诀“三十年不停拳(坚持锻炼),三十年不饱饭(不暴饮暴食),三十年独自乐(精神乐观),三十年独自眠(节欲)”。像这样的名言也只能在陈家沟博物馆里才能见到。通过地接导游和太极拳博物馆讲解员的讲解,大家对在习练太极拳过程当中常讲到的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沉胯、内外三和等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到凡属练拳者必经“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三个阶段。

  总之,大家觉得这次去陈家沟确实学到了许多在本地学不到的东西,开阔了眼界,从而也结识了一些新的朋友,尽管此行大家都很累,但大家都很高兴,大家都认为不虚此行,收获颇多。大家一致认为,向类似的参观如有可能,还是多安排为好。

  吴桥县老年体协 牟青槐

(责任编辑:于红立)

联系协会

  • 010-87182417
  • 010-67133577
  • 北京东城区体育馆路9号
    邮编100763
  • zhongguoltx@163.com
  • xum@sports.cn(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