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的门球情怀
2016-12-08 19:59华奥星空
初闻老哥是在80年代,他主政江苏省新沂县新安乡工作任乡党委书记,当年新安乡的农业和乡镇企业工作是全县的标杆。初识老哥是在90年代,他是江苏省新沂市政府分管乡镇工业的副市长,徐州市的乡企工业现场会议多次在新沂召开,其经验多次在省市交流。初与老哥偶尔有过一两句问候是在90年代后期,他任新沂市政协副主席,分管经科委工作。他充分发挥政协“智囊团”“人才库”的智力优势,为企业和科技单位献计献策、排忧解难,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而真正了解老哥和老哥面对面沟通也就在去年九月份,要问老哥是谁?他就是江苏省门球界无人不晓的江苏省门球协会县区工作部副主任、县级市门球联谊会副主席、新沂门球运动协会主席鲍洪俊。
30多年来我和老哥同在政府大院工作,尽管父亲生前告诉我他与鲍老(前新沂县委书记、老哥父亲)之间的兄弟情、战友情、同事情,让我们兄妹之间常走动,多交流,多学习。而我却是一个自卑感很强的人,骨子里不喜欢攀附权势,所以几十年从来没有去过老哥家,更不知老哥家门朝哪个方向。虽然当年二老之间的情感所在,但我从不向老哥谈起父亲交代之语。直至这次见到老哥他亲切称我为小妹,我才斗胆称这位当年的市领导、现在的门协主席鲍洪俊为老哥了。
前段时间,市老年体协让我组建老年气排球队,我便想着找老哥请教,走进门球场让我为之一惊,六连片门球绿荫场地焕然一新,六连片的钢支架顶棚让我大开眼界,室内50多个奖杯让我目不暇接。各类有关门球书籍报纸摆放整齐有序。六个场地上来自不同岗位退休的老同志们挥舞着球棒专心致志的打球,根本无暇顾及我的存在,于是我便自由自在地翻阅各类报纸和书籍。直至一场球结束,老同学,老同事寒暄之后便向我介绍起老哥为门球事业的发展付出的艰辛和取得的成绩,我默默记在心里,敬佩之心溢于言表,没想到老哥名声竟是如此之大,不由得我拿起笔来记录老哥在门球协会任职七年来的“五个一”。
一流的训练基地。七年前的门球场是一个四连片砂土场地,规模小,环境差,设施简陋,难以满足广大门球爱好者的需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老哥是绞尽脑汁,没有资金,他一趟趟找本市领导和省、徐州市体育局领导汇报,并亲自带领门协一班人去一家家企业宣传门球事业,经过多方努力,终于筹集100多万元对原来的门球场进行改建。有一次,老哥为了解决场地地面硬化问题,骑着自行车到阳光集团,和总经理谈感情,谈门球前景,谈着谈着总经理竟主动提出无偿派出专业技术施工队,自备机械和材料到门球场施工。不到10天的时间就打造出高标准水泥地面1500平方米。为了节省资金,老哥带领门球队的近100名会员自己清除垃圾、平整场地,挖排水沟,搬运砖石、砂土,干得不亦乐乎,硬是拼着老命配合施工方建成了全封闭四连片各项配套设施齐全的钢化结构的风雨大棚。如今,占地3500平方米、全省首家六连片绿荫草坪门球场已成为苏北门球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多次承担着省市门球大赛,市委书记王成长对门球场、对老哥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一支训练有素的运动员队伍。老哥执政门协主席之初,运动员只有20多人,而弘扬门球运动,关键是加强运动员队伍建设,为此,老哥一是抓队伍。采取多种方式动员退休人士参加门球运动。他出任门球主席后每天早晚带领门球协会一班人到城区各市民锻炼点宣传门球运动,并多次登门邀请 熟悉的机关老干部、企事业退休职工参加 。老哥还有一句口头禅:决不放弃!在他决不放弃的精神感召下,100多名门球爱好者主动参加了门球协会。二是抓管理。随着热爱门球的人士越来越多,老哥采取分口管理的办法,将运动员按照退休前单位分为党群口、发改委口、教育口、宣传口、铁路等7个代表队。选出分会主任,明确职责,经常开展竞赛,有效地提高了队员的积极性。很多队员一天除了三餐其余时间都在门球场。三是抓发展。老哥认为,打铁须得自身硬,要培养一支能打善战的运动员队伍必须从抓教练员、裁判员入手。因此,在他的鼓励栽培下,先后有6人获得了门球国家级教练资格证书。其次,亲自制定周密计划培养裁判员,经过七年的艰苦努力,我市已有20名门球运动员获得门球国家级裁判员资格证书,并多次在省、徐州市门球大赛中执裁。四是抓骨干。大力培养较为年轻,身体好,素质高的运动员。老哥多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开展友谊赛、邀请赛、等联赛活动,大大提高了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七年来,老哥带领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走南闯北,远到河北,近到邳州,大大小小参赛70 多场,先后获冠军17次,亚季军20次。老哥也先后被省门协表彰为先进个人和离退休老干部先进个人。
一个乐观向上永无止境的心态。凡是熟悉老哥的人都说老哥心态年轻,乐观向上,对门球的追求永无止境。他那国字型脸庞常常带着微笑,似乎从来没有忧愁和烦恼。有位队员调侃说,如果把鲍主席形态打成3D放到灵谷寺弥勒殿,肯定会有很多人认为他就是弥勒佛。生活中如果谁要找他,他不是在球场就是在去球场的路上。在球场,他挥舞着球棒,稳稳地进球,精确地击球,到位的接送球,根本分不清谁是领导谁是队员。他把门球场当作自己的家,对待球友就像家庭中的成员,队员中谁家有困难,他主动去看望,队员几天不来球场,他第一时间去电话问长问短。由于队员来自不同岗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也常会有误解、有矛盾,而老哥则不用常规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是会利用休息时间跟大家说,人啊,一生要去三个地方走一走,一是去贫穷的地方走走,才知道自己的富有,才不会身在福中不知福;二是去监狱走走,看到那些失去自由的人,才知道自由的重要,才会知道遵纪守法;三是去殡仪馆走走,看到那些失去生命的人,才知道财产、名利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老哥的形象比喻往往会使闹矛盾的球员们心领神会、和好如初。
为了弘扬新沂门球事业,老哥还十分注重抓宣传报道工作,2012年,《新沂门球》杂志创刊,市人大主任田园、政协主席郑彦芳、市政府副市长孙红分别题词;新沂电视台、新沂报社经常报道新沂门球的新闻与纪实。由于老哥对工作的认真、执着,得到了省门协领导的认可,省门球双月刊的杂志《门球通讯》交予新沂门球协会编辑、出版,标志着省门球协会对老哥的赞同和信任,标志着新沂的门球事业正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
一手好书法。不见其字,任何人也想象不到军人出身的老哥擅长书法。他对书法有宗教般的虔诚,除了门球,书法可列为老哥的第二爱好了。他远拜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眭光志为师,近跟我市书法爱好者庞福斗学习,形成了独到的字体。他在新沂门球运动协会成立五周年纪念册所写“为发展门球运动而努力”十个大字笔酣墨饱,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行水流云,为之惊叹!谈起书法,老哥兴致昂然向我介绍学习书法的经过。刚开始写书法的时候,对书法的概念不强,只是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后来,越练越有感觉,笔画越来越流畅。他在欣赏和分析字架结构的同时联想到了门球,打门球和练书法一样也要靠技巧,靠耐心,刚柔并济才能提高。于是他招呼了门球队里能拿起毛笔的同事一起练,他们每一次运笔都充满了新奇,每一次提高充满了兴奋,每一次书法展都充满了骄傲。老哥常说,我爱门球,因为她磨砺着我的意志,让我做事坚持不懈;我爱书法,因为她陶冶了我的情操,让我心胸宽广。现在把门球和书法练习有机结合有助于我平时书写人生,让晚霞更美好,让夕阳更绚烂!
一本诗歌集。在我印象里老哥思维十分敏捷,工作思路特别清晰,是一个谋大事的行政领导,要不是亲眼阅读老哥的诗集,看到市政协主席郑彦芳和诸多的前任现任领导题词,很难相信《门球情怀》出自老哥之手。老哥说,我没有读过大学,没有写诗的功底,就是热爱门球,一群老弟兄、老姊妹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精神,激发了我的灵感,从而一发不可收。比如,当初我刚走进门球队,老同志手把手教我,我就写下了一首“小球滚滚”:阿哥教我打门球 ,手把手,热血沸腾,汗球直流。阿哥陪我打门球,手印手,小球滚滚,得心应手,乐在心头。情侣联手打门球,手牵手,小球滚滚,勇战高手 ,幸福长留。由于爱上了门球,同时爱上了诗歌,笔、本从不离身,有时候看到好的诗句就及时抄下来学以致用。有时夜深人静躺在床上的时候,回顾一天门球训练的点点滴滴,灵感来了哪怕是凌晨两点他也会穿上衣服伏案于灯下一口气把诗歌写完,才能安然入睡。就连在吃饭的时候也在沉思,有一次他端起酒杯迟迟不喝,老嫂明知故问,发什么神经啊还不喝?老哥放下酒杯连声谢谢老伴的提醒,离开餐桌挥笔写下了球场一瞥:“曙色红霞绽芳容,门球操场聚群英。早到翁哥烧茶水,晚来妪姐整卫生。轻声细语铸和谐,问寒问暖润友情。切磋技艺同进步,满志踌躇启新程”。对于他的诗歌我不敢评论,因为我不懂诗歌的仄平,到是市政协主席郑彦芳祝鲍公洪俊《门球情怀》付梓的“人生如歌”对老哥的诗歌及功绩描写的如此精致:“……《门球情怀》六十首,首首甘之如饴,句句回味无穷,精彩纷呈,应接不暇。更况嗣立公文心慧眼,赏评精深。余仅美于口,未至于心。毋乃,口占打油,以结聒噪:门外汉成门里人,小球旋风似门神 。难得门里和门外,朝阳斜阳皆忠魂”。这是对老哥与门球的情怀真实写照和总结。(臧其娜)
(责任编辑:于红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