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思明区:抓社区老年健身 促康乐家园建设
2016-06-07 11:41华奥星空
思明区是厦门市的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约96.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66.9万人。辖内街道办事处10个,社区居委会98个。辖区现有老年人已达11.3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约16.89%。近年来,特别是从2015年开始,区老体协在“党政主导、部门尽责、协会组织、社会支持、重在基层、面向全体”老年人体育工作方针指导下,结合创建康乐家园,扎实抓好“四个建设”,推进城市社区老年体育深入发展。98个社区全部建立了老体协组织,负责人全部由社区主官担任,气排球从社区到街道到全区发展成为“全国气排球之乡”,柔力球从社区到街道到全区发展成为“全国柔力球之乡”,城市社区老年体育人口比例据对57个社区统计已从三年前的65. 6%提升到71.8%。城市社区老年体育工作实效为幸福思明增光添彩,在全民健身和美丽厦门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抓好老体“领头雁”,加强组织建设
一是健全社区老体协组织网络。区、街、居三级老体协组织健全,并根据需要不断调整充实,及时制定每年度、每季度工作计划。去年社区选举换届后,区委、区政府把社区老体协组织网络建设作为创建老年人健身康乐家园的重要内容及时部署,强调各级坚持党政主导,健全老体组织网络,做到组织制度完善,领导力量保证,工作人员到位,活动经常有序,经费得到保障。全区98 个社区老体协班子调整后,均由社区主官任主席,一名退休老同志任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配有1—2名文体委员,并挂上牌子。各社区及时发现和挖掘热爱体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的老年人组成志愿者队伍。现有社区志愿者队伍296支、志愿者3266人。区老体协还组建了老年气排球、门球、乒羽、棋牌、功拳操、游泳、柔力球、健身舞蹈等8个俱乐部,并注意充实调整各俱乐部和专项活动小组的工作人员,使之成为老年人专项健身运动爱好者的紧密纽带。
二是完善社区老体协管理制度。全区98个社区都建立了社区老体协职责、健身活动、学习培训和交流展示、场地管理、财务管理等制度,实现社区老年体育健身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如2015年莲西、东坪、育秀里等19个被省、市、区授予创建康乐家园称号的社区和2016年确定的27个创建康乐家园示范社区老体协都先后出台了工作职责、会议制度、体育组织活动章程及场地管理、财务管理制度等,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建立了会议、活动记录簿、照片记录册和健身人员健康档案,有力推动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工作发展。
二、坚持投入“主渠道”,加强场馆建设
区、街党政主导坚持把社区老年体育健身场地的开辟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与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同步推进,坚持财政投入“主渠道”,社会支持“多渠道”,积极打造15分钟社区老年绿色健身圈,社区老年体育硬件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老年人体育健身从中得到极大的受益,提升了社区老年人幸福获得感。坚持“三个相结合”。即:把场地设施建设与共同缔造美丽社区建设相结合,与落实“为民办实事”项目相结合,与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相结合。区委、区政府每年把社区老年体育场地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加以推进,近年来共投入6亿9千多万元加强辖区公园、筼筜湖、环岛路健身步行道、体育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目前社区大多数有“一场一室”,少数社区或有“一室多场”、或有“多室多场”,并尽力配备一些健身器材。如,育秀社区积极多方协调,争取市相关部门、区、街投入200多万元,建设一个400多平方社区活动中心,一个5800平方米的“育秀广场”。莲西社区争取社会支持,多方筹集资金,建设一个700平方米老年活动中心,完善4个适合老人晨晚锻炼和纳凉的室外场地5200平方米。鹭江街道将一座旧剧院拆迁后,建成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前埔北社区,积极运作,发动社会广泛参与,利用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以奖代补”政策,争取区、街、社会共投入1100多万元,建设一个17650平方米的前埔健身公园,有8个门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健身广场、健身步道和健身器材区等十多个健身场所,方便周边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三年来,区政府在落实34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和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及政协委员提案中,共投入11460万元,完善41个社区文体设施建设,建设7座山体公园8条30多公里健身步道及配套设施,修缮人民体育场,改造19个社区健身公园,建设36个社区健康小屋。目前思明有环筼筜湖健身圈,山体公园7座,大型公园8个,社区公园38个,环岛路健身步道20多公里。城市社区现有室内老年活动中心(室)199个,面积61980平方米;室外老年体育活动场地561处,面积372516平方米;室内外健身设施2000多件。辖内许多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体育资源还通过共建定时向社区免费开放,推进资源共享,社区老年人多元化的就近就地健身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在区老体协的协调推动下,今年投资2个亿和5千万元的区新的老人活动中心和洪文健身公园即将开建;下拔19万元给荣获“老年人健身康乐家园”称号的19个社区添置健身设备器材;投入11万元购买一批音响配备,为全区150个辅导站点的健身辅导员每人配备一套拉动式小蜜蜂音箱。
三、抓好站点“辅导员”,加强骨干培育
一是建立一支辅导员骨干队伍。大多数社区都有建立球类和气功、舞蹈类老年人体育健身辅导站(点),多的社区有3—5个健身辅导站(点),并配有相对体育项目健身辅导员。全区现有各类健身辅导站(点)211个、辅导员1152人。柔力球教练员30人,裁判员20人;气排球教练员60人,裁判员70人;门球教练员50人,裁判员60人;可乐球操教练员28人;舞蹈教练员70人,裁判员20人。
二是举办骨干培训辅导。每年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全国、省、市举办的各类老年人体育项目的骨干培训辅导,并层层加以培训,不断壮大骨干队伍。区、街老体协每年组织举办骨干培训班6—7期,去年区组织举办了可乐球、功气球、秧歌等骨干培训,今年上半年又举办了柔力球、排舞、广场舞、健身球的培训。近年共培训柔力球、气排球、可乐球、门球、舞蹈、秧歌、健身球、气功球操、太极拳、手杖操等辅导员、教练员的骨干1200多人次,大部分成了社区老年人健身骨干力量。今年初区老体协表彰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优秀辅导员19名。
三是俱乐部骨干与社区挂钩指导。区老体协将8个俱乐部的专业等级辅导员、教练员与10 个街道所辖社区实行挂钩指导,充分发挥8 个俱乐部的体育健身骨干作用。各俱乐部积极“走出去”、“沉下去”,不断创新健身项目和指导模式,深入各社区的晨晚练点,围绕“一培、二推、三展示”的方式,辅导老人练习新的健身项目,如气功球、可乐球、柔力球、手杖操等,指导各社区开展老年科学体育健身活动。
四、抓好团队“四季乐”,壮大健身队伍
一是培育壮大老年健身队伍。各街道和社区采取健身讲座、康乐讲堂、集中排练、站点辅导等做法,发挥社会文化辅导员、街道文体骨干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老年人健身中的宣传员、组织员和指导员作用,引导老年人选择一项活动、加入一个团队、享受一种快乐、收获一份健康,让许多过去只能在家里“看房子、带孙子、串门子”的老人,自觉投身于健身队伍行列,老年健身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区有六支千人展示队伍,每年都举办一次以上展示活动。98个社区多数有5支以上的体育健身队伍,多的社区达10余支队伍,全区常年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老年人数由2011年的53120多人发展到如今已达81150多人。如育秀社区15年坚持每月一至三次“康乐讲堂”,每次参加活动人数平均200人,累计次数达360余场,人数达72000多人次,有健身队伍12支,老年体育人口达80%;莲西社区老年健身队伍已发展成为“三团、十三队”,共有500多人参加的老年文体健身活动群体,老年体育人口达89%。
二是交流展示创特色树品牌。区老体协、八个俱乐部和十个街道、五个系统每年都制定老年人健身交流展示计划,广泛开展常规性、季节性、节庆性、自由性的老年体育健身活动,做到日日有晨练,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交流,节节有欢庆,引导更多老年人走出来、动起来、乐开来,让老年人活动“玩开心”,健身“四季乐”。各社区根据老年人爱好和特点,不断创新活动载体,突出对晨晚练点的组织指导,以队抓片,以片带点,形式多样地开展各种体育健身活动。老年体育内容丰富多彩,活动项目有门球、太极、秧歌、气排球、柔力球等20多种。健身日、节假日和庆典活动,内容更是精彩纷呈。区老体协每四年举办一次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交流活动项目齐全;各街道每两年举办一次社区运动会,设有多个老年体育运动项目;区、街、社区每年举办各类老年体育健身活动近400场。如去年嘉莲街道、滨海街道举办社区柔力球交流展示会,梧村街道举办社区秧歌、可乐球交流会;今年鼓浪屿街道举办了社区门球邀请赛,区将在全民健身日举办历年老年人体育优秀项目交流会。此外,每年加强与港澳台老年体育健身活动交流,各俱乐部带领社区积极组队参加全国、省、市老年人体育健身运动会和单项交流活动,不断提高城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水平。区老年气排球队和柔力球队多次参加全国、省、市交流中获得金奖,获得全国首批“气排球之乡”和“柔力球之乡”的称号,成为思明区的两大品牌。(思明区老体协)
(责任编辑:于红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