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地方动态 -> 正文

通州古稀老人编撰农耕文明书籍

2016-04-23 20:41华奥星空

  编撰农耕文明书籍,留在乡愁记忆。家住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高新区正场村的退休老教师刘汉良不辞辛劳,历经四年走访、采写、核对、扩充,编写了一本概述家乡历史的书籍《正场——农耕文明的回忆》。日前,该书终于和家乡人见面了。

  4月20日上午,刘汉良老人将刚“出炉”的《正场——农耕文明的回忆》赠送给了附近的一些老朋友,老人们翻阅后勾起了当年的回忆。“对对,我记得当时在老的正场集市上,布庄很多,尤其是这个‘尺一五’本布很受欢迎,还远销关外呢。”老朋友张继成边看里面的地图边点头称赞,有些爱不释手。

  “让老年人抚慰浓浓的乡愁、让中年人寻回儿时的记忆、让年轻人懂得生活的不易”。据了解,《正场——农耕文明的回忆》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正场在农耕文明时期经济繁荣的旧面貌,涉及古正场的历史沿革、大桥地貌、正场金、吴、单三姓姓氏溯源、旧镇民居、土特产等内容。“整本书囊括了旧时代经济上的发展、人物的和谐相处以及整个正场的老面貌。特别是农耕文明时期正场的繁荣昌盛,那时候的正场可是附近乡镇望尘莫及的。”刘汉良介绍说。

  在村级基层中,有一本专门介绍自己家乡的农耕文明书籍,是比较少见的。为了传承乡土文化,多份心灵归属感,在编写过程中,刘汉良按照线索深入到组户,还找了不少八九十岁的老人,一家一户去采访。“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正场人,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所以我几乎是全力投入采访、调查、踏访、编写的过程,在基本草稿完成之后,还请一些老同志、老正场人进行校核、更正,几经反复之后有了这本正场农耕文明的回忆。”刘汉良说。

  今年75岁的刘汉良曾在通州区西亭中学、正场中学、姜灶中学从事中学语文教育,2002年退休后,喜好研究历史、阅读古籍。2012年,南通市市、通州区两级政府开展农村文化遗产普查,刘汉良老人负责采编正场村的文化遗产,后来该书绝大部分文章被《南通市农村文化遗产名录(高新区卷)》录用。

  “如今,农民逐渐‘洗脚上田’,很多传统的农耕文明已经或者正在消失。我们有责任守护农耕文明的‘根’。”刘汉良表示,“我写这本书的意义就是要铭记历史,开创未来,大家全力以赴地在新时代的感召之下实现中国梦,让年轻人悟历史,学感恩;让年长者释乡愁,忆岁月,传递正能量。” (丁俊荣)

(责任编辑:于红立)

合作伙伴

  • LOGO

供应商

  • LOGO

联系协会

  • 010-87182417
  • 010-67133577
  • 北京东城区体育馆路9号
    邮编100763
  • zhongguoltx@163.com
  • xum@sports.cn(投稿邮箱)